我的年轻的朋友庄众来电,告我酷6视频网的娱乐版“酷6星客厅”将我几日前的采访经过重新的精剪后发出了,让我前去一看。
回到家,我搜索到了酷6网的酷6星客厅,打开看了一遍,对自己当时的慷慨陈词微微有些吃惊,显然,那天我的状态是激昂的。我涛涛不绝地聊及那么多观点,再看,自己都变得激动了起来。愿意瞧一眼的朋友不妨自己去看看吧,我就不多说了,该说的上面都说了。
以下是一位年轻朋友,亦是一狂热的文学发烧友杨菁的文字,她先发了一篇微博,显然表达了对我写小说的不信任,尽管我曾经告诉过她,你将会从《六六年》中读出伟大感来————情感的伟大。但她不信,她随后发在自己微博上的文字足以证明了这一点。那时她刚从人民文学出版社拿到书,告我在回山东老家的火车上阅读。
后来,她的微博又出现了第二条信息,当时我一直在马场,她便发来了许多短信,表达她最直接的阅读感受,在此,我将我们的“对话”发表于此。
杨菁的微博:在回家的列车上,本因工作需求带了俩本书。其中一本是王斌王斌(@wangbin123)的≪六六年≫。因素日常和王老师电,深知他是一饱含激情和真诚的人。而这样的人我一直担心在写小说时会失去节奏感。
杨菁的微博:但今日一读,不得不感叹:我实在多虑了!这本小说完全展示了王老师作为一流编剧的讲故事的能力和对细节的体验性!很久没有如此顺畅的进入对一本小说的阅读了!我有一种预感,这次归途会是我和≪六六年≫的相遇之旅!!
杨菁:一气呵成,看完了第一遍六六年!你怎么忍心让陆大鸣和他的爱人死的这么壮烈呀!!这是我读过的最凄烈的死亡、最绚烂的爱情!这本书注定要再读一遍,恭喜你在我心里的形象成功得由一个评论家转型为小说家!
(六六年)还写出了一代人的命运。以及所有人对于爱与温暖的渴望,所有人在命运中挣扎的激情!还有永不止息的人间永远存在的爱。也谢谢你,至亲的王老师!你让我重新走了一遍有爱的人生,让我感觉到我应该永远真诚和热烈得活着!
王斌:杨菁,小说或说艺术的最高境界是悲悯与救赎,一如圣经、佛经、古兰经。
悲悯就是在人生的沉重苦难中追寻生的温暖与高贵。 是在人与人、人与世界间建造大爱。
杨菁:是的。这也是为什么我只喜欢读小说的原因。因为它总是能让我体验在现实生活中无法经历的情感,让我和书里的人物一起再活一遍!虽然六六年在个别细节上若有时间你还可以处理得更精致些,但诚如我读过的所有伟大的小说都是有缺憾的小说,这是一部让人震撼的小说!
王斌:由衷的谢谢你小老乡 你的感受让我振奋 那个年代就是壮怀激烈的年代
我用我的醮血之笔写出一个时代的苦难与悲壮。
以下是署名李俊的网友发来的微博:
我看到写对程程的恋情这一段了,王老师描述得淋漓尽致,是我能想但不能及的境界,有过暗恋(且说是暗恋)的男性,看了会有美妙的记忆,感谢您!
王斌:是我该感谢你,因为你对我的信任,还因为你读了我的《六六年》,这一段描写虽纯属虚构,但却是一种男人心理轨迹的真实展露,因为我们每个人都有过美好的恋情,都有过对一段爱情的频频回望。谢谢你的感同身受。
以下是一位署名为道场洗马的网友发来的微博:
道场洗马:我几乎在一天时间里,读完了这本将尽32万字的小说。和我设想的太不同了,竟然透过一个10岁孩子的眼睛将1966这个年份带给人们的那种复杂,描写的淋漓尽致,我再次感慨文学的作用和力量,一部好的文学作品产生的心灵激荡,是非虚构体裁作品远远不能及的。感谢王斌(@wangbin7778) 在这个肃杀的寒冬带给我的一份信心!
我刚刚又接一好久没联系的年轻朋友的短信,现抄录在下:
刚刚拜读完大作《六六年》,清泉般汩汩流出之文风依旧,让人倾心。之前两部作品已是迷人,此书更胜前者何止一二?不料顽童荤叟如君,亦有此等石刻骨凿之青春记忆,若能制成影片,恐《阳光灿烂的日子》难以望汝项背。今悉先生亦非异类,小儿女之情愫誓言先生未见得始终儿戏,惟时境迁所剩无几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