征文:她让网络有“大爱”
张少强
多少年了,我很少有过感动;身边发生的好多事都如浮云;尤其是在网络这个虚拟、虚幻的空间里,很难给力。可是在网络里,多年来有一件事,一直牵扯着我,一直让我无法忘却,一直心存感激,却不知如何给力。她,一位“网络平民慈善家”——我从未谋面的网络博友。
她是一位湖南长沙的江南水乡女子,可是她时时刻刻关注着中国最穷的这片土地——她一直默默无闻地支助者,那些民政部门和社会救助部门 “顾及不到”需要支助的西吉县的那些部分贫穷失学儿童。五年来,她为他们架起一道“幸运之桥”!
是她和她们,让我眼中的网络显的并不虚幻,虚拟,而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在网络里能“看到”每位博友的所思所想,能感觉到他(她)们的举手投足,言谈举止,能看到她们高尚的灵魂,并且一次次的让我感动、满含热泪。
俗话说:林子大了什么样的鸟都有。网络里更是鱼龙混杂,但是仍有千千万万值得让人尊敬的“你我他”。
认识她已有五年时间了,在五年里,她先后帮助西吉县震湖乡两个孩子,田坪乡一位孩子考上大学,并供其读大学。先后拿出个人家私近10万元。她说:老公跑业务,孩子还小,自己也上班挣一份工资,太多的钱拿不出来,但是支持一两个上大学的孩子还是可以的。她的心愿是特别想支助农村失学女童上大学。当然她想捐给最需要帮助的人。她不希望为了名利而宣传,也不希望让捐助者了解她更多,知道更多,她就是想尽一份心,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
可是远在千里,笔者和博友并不相识,相识相知就在于虚拟的网络,为什么她就能放心地委托于我,让我帮她找出最需要帮助的人呢?她只是一句简单的话:“我相信你不会那样做的!”其实,我不是不想那样做,我是实在是担不起这份重托!再者需要帮助的人,确实比我的亲情条件差很多,因为我选择对象是,他是这个村子里大家公认的,生活条件确实差,需要人道关注的贫困学生。
在认识这位女士之前,还有一位博友也感动了我。也就是我在2006年12月12日的博文《他需要关爱,我的呼救却苍白无力!》(http://www.chinavalue.net/Article/Archive/2006/12/12/51198.html)传到网上之后,第二天就有一位兰州好心的女士,打电话给我,愿于支助这一位失学儿童。她当时的一句话是:“我相信世上还是好人多,我不能让你的‘呼救’没有回应;说一句心里话,咱这是‘穷人帮穷人’;我是工薪阶层,条件不是太好,但是每年拿出2000元帮助这孩子考上大学还行的。”他的真心捐助感动了我,于是我又写了一篇博文,请看我2006年12月13日上传的一篇博文《她的一句话砸痛了我的心!》(http://www.chinavalue.net/Article/Archive/2006/12/13/51294.html)。这两篇博文有好几个网友都转发了,并且一些热心人在网上留言,问孩子的支助情况,笔者给网友回话:已有人捐助了。当然他们也通过别的方式向那家困难孩子进行了单另捐助。
后来,另一位网友主动找到了笔者,就是本文开头提到的这位“网络平民慈善家”,湖南的潘女士。这位湖南长沙的好心女士,先后支助西吉县的另位三位贫穷孩子读完高中,并供他们上了大学。五年来共计花了近10万元。
像这样的一位善良女士,她这种持之以恒的善心时时激励着我,感动着我。可是五年多来,本人没有为她写过只字半文。我征求过她的意见,她说最好别宣传,她不想宣传,她只想默默无闻地做下去,我觉得对于这样的好心人,应该当作典型该报道报道了,她这样的人家,应该得到社会的尊重,应给她一份应有的荣耀。每年有评选感动中国的先进人物,她这样的网络平民慈善家,也应该受到关注。对她的宣传,将会带动更多的好心人一起给需要帮助的失学儿童给力。
她一直特别关注西海固这片贫瘠的土地。并且还比出生在西海固的我都了解那片土地,关爱那片土地,关注那里的失学儿童。她常常在网上发现有关西海固的苦难性报道文章,她第一个传给我,让我关注。
相关联接:
网络联接不好打不开。下面笔者把2006年的两篇网文转载这儿以供参考。要告诉大家的是“人间自有真情在,网络里亦是自有真情在!”
还要告诉大家的一个好消息是:此文的这位高中生,在社会各界热心人的帮助下,今年7月份要大学毕业了。他在新疆的一所大学就读。另外受支助的两位大学生,一名去年考上四川的一所重点大学,学生物工程技术专业。还有一位在某所大学就读技术机专业,再有一年就大学毕业了。
呼救篇:《他需要关爱,我的呼救却苍白无力!》
由于那儿贫穷落后,由于那里生活的人们经济基础有限,能帮助他的人几乎很少,并且即是帮了他一时,却帮不了他更长的一点时间。他们只能顶着各种艰难困苦生活着。
他是家在……(转此文时我略去确切地址,因为孩子要毕业,他可担起他该担当的责任了)张国宏,他是一位非常优秀的中学生,可是他多灾的家庭需要人们伸出缓助之手。有谁愿意伸出仁慈之手真心的挽救这一位优秀的学生呢?
昨天(2006年12月11日),我接到他们家打来的救助电话,我的心在滴血。我能帮助他什么呢?他们家我去过,他家的印象我至今无法忘记。在山村再没有像他家这样的穷人了。一个不到40多平方米的小院子里就两间小房,一间是厨房,一间是睡人的房子,门窗破洞遮不了风雨。一家三口人就睡在不到5平方米的土炕上也没有张席子,家里没有一件像样的东西,炕上只有一床被子,并且也是补了又补。厨房里除了一口锅和几只碗及几双筷子外,再也没有什么家具。地上的凳是捡来的砖片。他的母亲是一位先天残疾人,个子只有1.1米高,背上还有一个很大的罗锅,并且身体多病;他父亲叫张福禄,体弱多病,又没有什么技能,全靠种田养家糊口,可家里只有3亩汗田。所有的收成,除了生活口粮外,就全供孩子张国宏上学了。现在又是大冬天了,不知道他们一家人怎么生活。
张国宏学习很优秀,高个子,眉清目秀,今年上高二,现年15岁,是班上的前三名。中学的生活费一年需好几百元。可是对于他这个家庭来说,那是一个天文数字。孩子准备退学,帮家里打工挣钱,可是学校老师不同意,家长张福禄哭着肯求孩子读完高中,或者再大一点,出门打工。面对家徒四壁,面对渴求知识的孩子,我能说什么呢?最让我伤心的是,孩子说:“张叔叔,你在外面认识的人多,帮帮我,让我读完高中,考上大学不上,我都乐意。或者等我大一点做牛做马还他的人情。”
他父亲留着泪悄悄说:“孩子上大学是他唯一希望,他有好多次向村人、邻村人讨要,但他告诉村人,别让他的孩子知道。多年来,村人及朋友都以“借”的口气捐助他几千元。有的村人给他1元、2元、5元、10的帮了不少忙。可是今年55岁的他,由于身体多病,妻子还要他照顾,他无法出外打工,只能在二亩田上刨日子,生活的穷迫,使他过早地苍老下去,孩子又小,他只能偷偷地泪往肚里咽。
回银之后,我心情很沉。我一直想求助朋友帮帮他,可是我的呼救却是苍白无力的。昨天,我又接到他父亲张福禄的电话,我心在滴血。我建议他找西吉县民政局,他说民政局找过了,一年就给一二百元。对于他这样的家庭来说,真是杯水车薪。我真不知怎么向博友们和朋友们张口,说说支助张国宏同学上学的梦想呢?
全国的博友们,你能相信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吗?你们愿意伸出援助之手,一人10元,20元的帮助他吗?帮孩子完成求学的梦想吧!
感激篇:《她的一句话砸痛了我的心!》
不知是因为年龄的原因,还是生活经历的原因,我很少因激动而眼含热泪。满以为我是湖里的一潭死水,很少能一石激起千重浪。面对生活和人间的一些悲苦,近似麻木的神经只能略动一下,可是万万没有想到,人真会有情不自禁的时候,不管年龄大小。
这是一份从天而降的爱心,是人世间永恒的真情,是母爱博大胸怀的体现。是她一位愿意支助者让我圆了这个“难圆的梦”;让我这声苍白无力的呼救而变的富有色彩和人情味。
昨天(2006年12月11日,就是接到张国宏父亲打来那个救助电话后),下班之后我却无心回家,一个人呆在单位,迟迟不回家的我,只有两岁半的女儿不住地给我打电话:“爸爸下班了,回家家吧!”听到女儿的呼唤,我恨心关了手机,动手写下了一个难了的心愿——《他需要关爱,我的呼救却苍白无力》一文,在博客日报、人民网强博、博客中国上与博友见面,我本想也不会有多大的效果。但万万没有想到的是此文受到成千名博友的关注。博友们在文尾留下了平实而真诚的留言,希望支助“他”,并索要被支助对象张国宏的确切联系方式。这是我今天早晨接到了一位愿意支助者打来的长途电话之后,才上博客看到的。
接到电话之后,我快速地与被支助对象联系,可是与宁夏西吉县那个落后的小山村联系找人也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我只能报着试一试的想法,拔打他们向我求助过的电话,电话终于联系上了。时间已过去了一个多小时。张国宏的父亲在电话那头叽叽咕咕的说了半天,我也没有听懂他说了什么?我向他说明打电话本意是什么,可是他也听的半懂。最后索性要了孩子就读学校的校名。通过114,才算联系上了西吉中学的校长办室人员。上千人的中学,找一个孩子也难啊!在西吉中学老师的帮助下,我终于联系上张国宏同学的班主任。从朴实、厚道的班主任张多勤老师的通话中,我那颗悬着的心终于落到实处。
时间约定在下午3点,这位兰州热心的大姐终于同这位西吉中学高二(4)班的张国宏同学及他的班主任张老师电话联系上了,纤纤的电话线,让这份爱心得到兑现——支助张国宏读完高中,其实这位女士并不是很有钱。这个捐助活动,一没有政府官员,二没有学校领导,三没有新闻记者,这份从天而降的爱心,激动的不仅仅是我一个人。
笔者当时想写博文宣传该女士,但是该女士说:“这次助学,纯属我个人行为。我是一个非常怕麻烦的人。也是一个不想出名的人。我只希望能给自己鼓励,让这次助学有个完整的结局。”平实而又朴素的话砸痛了我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