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邮箱,看到学生的发来的一片旧博客,记述的是五六年前的往事。到了岁终年末,又是盘点回忆的时刻,往事如烟,又清晰的历历在目。当年校园里如同高中生的研究生,已经在中国最大的媒体机构上班,事业兴旺,爱情甜蜜。感谢郭倩茹,你的博客让我重拾了一段美好的记忆。
博客搬家,发现几年前为聚会写的一篇小记,后来没能如邢伟愿,汇大家的回忆成集。今天想发给您,想表达我最真诚的感谢,并祝春节快乐!
空白文档总是打开又关上,来来回回两周过去了,离师兄给的最后期限只剩两天,我硬着头皮今天一定要在这留下些什么。比起论文,我倒从不发愁写写随想之类的文字,如此的下笔艰难,只因今日所写的主题,是不能不让我用了最敬重的心情,认真对待。
考虑良久,决定抛掉那些规矩,不管记叙、说明还是议论,使一把蛮劲,忆忆往日事,说说心里话。
三年前的中秋,吴老师带了我的师兄师姐们,把我们领走了,从此感觉北京有了“组织”、有了“家”。
那年的圣诞节,吴老师带着我们在校的六个师兄妹参观世纪大酒店,此等的豪华气派可是头一回得见,我们连连感叹,那样的生活实在太过遥远,不敢想象,吴老师却在一旁不住的鼓励,只要肯吃苦肯努力,这一切会很快很快。临走时,酒店楼下的商铺里,吴老师给每人买了一个圣诞老公公当礼物。那年的圣诞很冷,心里却满是希望。两年过去了,我们几个散落在不同的角落,蜗居在租来的小屋,但仍然怀揣圣诞老公公和各自的梦想,心里记着吴老师的话,那一切会很快很快,要吃得了苦、耐得住寂寞……
吴老师严谨的治学态度,想必每位同门都会在各自的文字中提到,相信大家也都从中受益非浅。论文的撰写与修改,就是对他这一态度最好的领悟与学习过程。那是段神经高度紧张的日子,论文历经四次修改,从最初的四万字到成稿的七万字,从杂乱无章的堆砌到最终的有理有据,其中的每句话、每个字甚至每个标点符号吴老师都不曾放过。每次吴老师电话通知第二天“乐乐”见,都令我忐忑不安,有点港产片里,廉政公署请喝咖啡的意思。如今,我虽尚不能做到如导师一般,但他对我的影响,常常出现在我工作中的各种情境。有时我会与同事争论“岗位”与“职位”的差异,会因为平衡计分卡适不适用于员工考核而争执,也会因现实并非强调理念胜于技术、关注制度多于人情而郁闷,即使学术观点常常会败给行政指令,但我还是义无反顾,我想坚持的不只是吴老师讲过的一两个道理,更多的是一种态度。
吴老师严归严,时而也会流露出可爱之处。每到同门聚会,看着吴老师那辆不怕偷的老旧自行车,我们都怂恿他快点换成四个轮子的,看到我们比他还兴奋的样子,吴老师总是小声劝着“低调低调”。05年5月,吴老师终于把他那辆标志性的自行车换成了小汽车,兄弟姐妹相互转告时,皆感叹到“终于换了、终于换了”。我在新车刚开回来的第四天便有幸搭乘。那天同门小聚,结束后吴老师兴致颇高,决定带我们感受一下新车的威力。几个人兴奋的钻进车,吴老师小心翼翼的挂档、起动、加速……,加速……,怎么不加速?!吴老师边笑边解释,技术还有待提高,就校园里转转吧,出去不放心。我们纷说,好的好的。车窗外,一辆辆自行车“飞弛”而过。后听说,三个星期后的一天,新车就因吴老师倒车不慎,送厂修理了。到今天,新车一岁多了,吴老师的车技也增长不少了吧^-^
以上文字虽有些许顽皮,但心里从不曾少了对吴老师的敬畏。“敬”因为他是这个“大家庭”的家长,他默默的关心着每个孩子的成长;“畏”则因为他是导师,严厉的催促着每个学生进步。与众多兄弟姐妹比起来,自己少了几分个性,缺了一些特点,总是没什么自信,但正是因心底里的敬畏,给了我许多的动力,希望多年后,吴老师列数膝下弟子时,我不至令他太过失望。
吴老师,谢谢您!我想,不管时间过去多久,我们走到哪里,我和我的兄弟姐妹会常常带着回忆、带上希望,回来坐坐,和您聊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