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北京的节日和习俗(六)•“把面发”和“贴花花”》


老北京的民间谚语说,“二十八,把面发”。也就是说,腊月二十八这一天,太原人要蒸好“糕儿馍馍两笸箩”;河北人则是“蒸枣花”预备除夕祭礼祖宗作供品;河南人也是“二十八,蒸馍炸圪塔。”只有老北京人慢半拍,在这天才“把面发”,等到二十九才“蒸馒头”。

“把面发”,指的是准备主食。按老北京人的老理儿说,从初一开始到初五忌做蒸、炒、炸、烙等炊事,而“蒸”与“争”谐音、“炒”与“吵”谐音、“炸”与“炸”(四声)谐音、“烙”与“落”谐音,均属春节期间绝对不能说出口的“不吉利”的“破话儿”。

人们祈盼在新的一年里家庭和和美美,顺顺利利,于是就刻意将那些听起来谐音不和谐的“破话儿”和“破事儿”一一避开。

所以在过去社会发展低下,还没有现代比较方便的发酵粉,普通的面提前几天多做好了容易坏,只有发面不爱坏,老北京人在年前都要蒸出够全家吃上一个星期左右的馒头,这叫隔年吃。所以老北京人习惯在大年二十八这天“把面发”,开始做有关主食的准备工作。

问题在于:为什么老北京人要比其他地方的人慢上半拍,在“二十八”这天才“把面发”,等到“二十九”才“蒸馒头”呢?

因为过去没有速效发酵粉,普通的白面在老北京冬季的常温下,很不容易发酵成功,只能是在“二十六,炖大肉”和“二十七,杀公鸡”之后,家里面已经热气腾腾的条件下,才最容易把面发酵好。这发酵好的面,才能在第二天蒸出上好的馒头。

在年前的这两天,老北京的人家,家家户户还要继续赶集上店、集中采购。与平日以购缺卖余为主要目的的赶集相比,这两天的赶集主要是买卖年节物品,例如:鞭炮、春联、神马、香烛、烧纸、牛羊肉、赠送小孩子的各种玩具礼品、女孩子的各种头花饰物等等。

各种必备物品买回来了之后,老北京人还要张贴上各种各样的具有浓浓的年味儿色彩的年画、春联、窗花、福字和各种神码,称为“贴花花”——也就是老北京口中的“年纸”。

贴春联的习俗源于古代的“桃符”。中国古代,人们以桃木为辟邪之木。到了五代时,后蜀君主孟昶雅好文学,他每年都命人题写桃符,成为后世春联之滥觞,而题写于桃符上的“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便成为有记载的中国历史上第一副“春联”。后来,随着造纸术的问世,才出现了以红纸代替桃木的张贴春联的习俗。

窗花又称“窗户花儿”,是民间一种纸剪艺术品,一般人家是用红毛边纸剪刻成镂空的各式吉祥图案,贴在窗户上,表示迎春。

除此之外,老北京人在这两天还要继续洗衣服、洗澡。在民间的传说中,这两天沐浴可以除去一年的晦气,洗去一年的疾病,其实就是为了祈求来年能健健康康,无病无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