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校的如烟往事


光阴的故事
 
这几天竟迷恋上了唐诗宋词,每每闲暇之余便吟上一首,也许是年已不惑,人生的各种感受需要找一个媒介宣泄一下;但我喜欢它更主要的原因是在这浅唱低吟中追回和畅想光阴的故事。无论是回忆还是憧憬,思绪虽乱却很美。
又是一个雨与梦交织的夜晚,“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 晏殊的千年怅惋又把我牵回了过去,许多往事如在去年或昨天的交织中发生,清晰的历历在目,缱绻梦长。一连串过往的情愫中,母校旗下营中学愈发触动回忆的神经,依稀晃动的影像组成了少年到青年成长的光阴故事,象母校前面的小黑河一直绵延到远方。
母校与家的距离很远又很近,伴着启明星踏着夕阳余晖每天走在那条熟悉的乡间小径,一走就是六年。第一次感觉很远,渐渐地越来越近了:春天小径两旁陪伴的是绿油油的麦田,秋天是金黄一片,冬天又变成了皑皑白雪。大自然有规律地更迭着,书包里的课本也在不断变换,唯一不变的是那条通往母校的路和一个少年对未来的憧憬……。
故乡是一个小镇子,有山又有水,镇子不很有名,有了母校,镇子于是名气传遍全省。一个几千人的小镇,以其名字命名的学校竟然是省级重点中学,每年培养上百个大学生。每到一开学,从省城和全省各地送学生的小轿车着实让镇子的人开了眼界,车流仿佛象大城市。这一切的荣光都源于60年代建校至今老校长及老师们的艰苦奋斗和辛勤耕耘。老校长带领老师搬石块建教室的黑白影像与夜与雨又混在了一起,我的记忆模糊了,不知是现在还是在过去……
回忆母校是一件幸福的事,回忆象陌上新花,光鲜亮艳,又象陈年老酒,醇香绵长。有时回忆又是困难的,因为散落在脑海中的记忆片段不知哪个情节能被唤起。记忆最深的是母校每年快过冬组织的砍柴,那时过冬是靠火炉取暖的,为了节省开销,学校每年组织我们到后面的大青山里砍柴,每到砍柴的时候,绵延十几里都是背柴的学生,每个学生砍多少柴都要过磅登记,最后评出最多的学生奖励,我每每因为自己的身体不好没背最多达不到先进而懊恼。学校的柴垛子很高也很大,砍柴的快乐犹如上体育课,不用回答老师的问题更没有家庭作业,而柴垛子又成了我们中午不回家的镇上跑校生玩耍的游乐园。多年以后听到“在那高高的谷堆旁边听妈妈讲过去的故事”就想起了母校的柴垛子,我们是在柴垛子旁边听老师讲的故事成长的。
我们班是来自全地区中考的优秀学生,本镇考上的就几个,俗称跑校生,在同学眼里跑校生无疑是幸福的,看着住校生排着打饭的长龙,这种幸福感就更强烈了,因为主食是很黑很黑的黏馒头,副食是没切的园土豆和几片白菜豆腐熬成的汤。至今听当年住校的同学讲起毕业后每每想到那时的饭就诧异当时为什么能吃下。母校的学生大多数来自农村,他们艰苦又好学,学校晚上熄灯后,毕业班所有的教室都点起了蜡烛,蜡烛是学生课桌里必不可少的东西,馒头可以少吃一个,但蜡烛的钱是必花的。老师们也大都是从农村考上的师范毕业生,他们的敬业与学生们用功几乎一样,从早晨一直工作到深夜。所以,那一年我们班五十多人几乎都考上了大学,所有的这一切都是那么的顺理成章!可我却有些意外,从毕业考试的全校第一滑落成被分数线最低的本省农业类院校录取,原来的憧憬瞬间变成了水蒸气飘得无影无踪……回忆被久远的痛又给打断了,虽然光阴的故事有很多快乐,但有些痛是永远不会被忘记的……
回忆老师我想起了白发,想起了蜡烛;回忆母校前面的小黑河,我记起了冬天结冰时的溜冰课,那是唯一与城市学校能接轨的课程;回忆小黑河畔母校前面的斗金山,我想起了爬山时的年轻气盛和成败气恼。一切源于青春,一切源于那永远的母校。
已是深夜,被视为成功人士的我,似乎已实现了少年时的憧憬,此时辛弃疾的旧词又涌入脑海,“少年不知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诗强说愁;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想起了故乡,想起了烛光,想起了老师,想起了那一条乡间小路,想起了高考失利的那一抹眼泪,想起了灯火阑珊处那一个人,想起了书法获奖时的那一刻,想起了在北大及众多场合为人师的那一瞬,想起了商场上打拼的酸甜苦辣,想起了……,这一切好象都与那个小镇的学校有关,淡淡的乡愁,夹杂了对母校的思念,一切似云烟,飘渺而永远新鲜。忍把浮名放下,我要浅唱低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