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天下午出席完《知日》新闻发布会后,跟北大同窗会聚会,席间说起当下文化交流的方式演变,因为同窗会有美国的律师,国企的高管、也有从事大型演艺活动的制作人,大家坐下来聊这些话题也难得,关键是难得于共同的感受。
《知日》发布会上最后邀请了日本国际交流基金驻北京的首席代表杉田松太郎先生致辞,他虽然讲得简洁,但说中了眼下的大环境。他说:“2012年是中日邦交正常化40周年,值得我们珍重与纪念。在这40年中,中日两国都发生了变化,尤其是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因此,中日两国的交流方式也会随之发生变化,《知日》的创刊恰恰是这一变化的标志,同时也把两国的文化交流推向了新的阶段。”
昨天上午,日本共同通信社发了新闻稿,其强调的也是民间力量。的确,按照人员交往的频率来看,中国每年前往日本观光、留学以及商业访问的人数正逐年增加,有关日本生活的见闻与体验也通过网络和书籍不断翻新。与以往相比,日本之于中国人的理解而言,似乎变得近起来。腾讯网的读书频道登出:“《知日》创刊,先声夺人!”也是有道理的。因为,眼下有关日本的报道始终处于增值成长。可以预见,在不久的将来,日本也会出现《知华》书刊,其底班跟《知日》一样,同样也会从年轻人中胜出。
我的一个日本学生今天上午跟我说:“祝贺毛老师力推的《知日》出版,我今后想创办《知华》,希望老师能像推中国《知日》一样也能力推日本的《知华》。” 我说:“当然要推!”
以下图片是1月4日下午在北京798艺术区UCCA举行的《知日》发布会的现场以及接受采访的情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