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强妞”被坚强,不只透支了孩子的童贞
对三岁的孩子小心怡承担起照顾瘫痪父亲的重任,对于此事,有人认为这其实超出了三岁孩子正常的生长规律,纯粹是媒体在炒作,也有人认为,穷人的孩子早当家。(29日齐鲁网)
三岁小心怡照料瘫痪父亲,倒水端尿,甚至还能用电磁炉下方便面,有图有真相,迅速受到媒体和网络的聚焦,这个懂事的“坚强妞”一时间成为网络红人,广大网友无不大呼给力,更被她的“坚强”所深深感动。
随着“坚强妞”进入舆论的视线,这个特殊家庭的境遇也由此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低保问题解决了,上学问题落实了,瘫痪父亲的医疗问题也有了眉目,这无疑都是大家都希望看到的结果,也让人感到很欣慰。
然而,正当事件按照人们预料的圆满方向发展之时,另一种真相也渐渐被揭开,“坚强妞”的出名其实掺杂了不少做作和炒作的成分,相关报道的内容甚至存在对其祖父母等亲属的误解,面对这样的尴尬,让人心里又颇为不是滋味。
其实,当初“坚强妞”的故事呈现在人们的面前之时,大家心里都多少有些疑惑,无论从生理、心理还是认知角度,有些事怎么说都不是小心怡所力所能及的,一些细节明显带有“摆拍”的痕迹,不过,出于对“穷人孩子早当家”的善良愿望和期待,出于对报料、传播扶助弱势群体的善意理解,大家有意识地忽略了其“真实性”而已。
“坚强妞”被坚强了一回,善良的人们自然不会过于抱怨、指责其背后的推手和媒体、网络的推动,甚至于感到被伤害和委屈的心怡家人也表示可以“默默忍受”,可是,作为围观者却不能不担心孩子的童贞和坚强被过早、过度透支的后果,将来长大后如何面对曾经的“被坚强”?
当然,值得反思的不仅于此。关注、扶助弱势群体,张扬、传递爱心美德,固然是体现出媒体和网络的责任和良心,但真实是新闻的生命,是我们必须恪守的底线,也是我们赢得读者、网民和公众信任的根本。倘若为尽一种责任,弘扬一种美德,而让另一种责任和道德打折,不可避免地会透支媒体舆论的公信力,其后果无疑是不容低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