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昌“梅花拳”名师王邦宪传


许昌“梅花拳”名师王邦宪传

王邦宪(19151992,见图一)河南许昌人,祖居河南省许昌市文明街,后迁居许昌县尚集镇西街村(见图二),在家排行老四,与其妻袁秀荣婚后生有四女(彩云、彩嫔、彩芹、彩灵),因膝下无子,后将外孙(二女之长子)收养在家,改成王姓,取名延祖(见图三),以续香火。因其身材高大(见图四),两眼炯炯有神,擅长使用梅花枪法,能文能武,智慧超群,所以被当地老百姓称为民间高人。


图一:王邦宪


图二:王邦宪故居

                 

图三:王延祖(左二)



图四:王邦宪身高1.95米


 

后来,有位与王邦宪同村老乡的孩子在网上发表《许昌梅花拳,与我想不到的渊源》一文,其中有一段这样描写道:“……幼时在舅舅家看到的那个身高近1米9的老人,竟然就是个闻名许昌的梅花拳师,许昌县志中看到他的名字时,我实在是有点惊讶。


记得有一次,一个同学莽撞,镇上正逢集市,人超多,他冒冒失失的在人群中飞速的奔跑打闹,一下子撞在了一个28自行车上,更要命的是,推车的是一个年近古稀的老人。说时迟,那时快,老头儿一把揪住他的衣领子,改变了他撞击的方向,像揪着一只小鸡一样,使他偏向一旁,趔趄了一下总算没有摔倒。旁边人都惊呼,幸亏撞着这个老头儿了,要是别的老头儿,这回你就走不了了。那个年近古稀的老人,就是王邦宪拳师。……”

王邦宪拳师出身富门,自幼习文练武,常年坚持不懈,特别是他从小就拜名震武林的“梅花拳”名师曹振谱师,专门习练“武子梅花拳”,并能始终如一,勤学苦练,拳脚器械,无一不精。1936年,他在参加许昌专区武术技击比赛中考取第二名,并获得壮士称号。

王邦宪恩师是曹振谱师爷的得意门徒,无论是梅花拳术,还是嚣械、技击都是由曹师爷亲传,特别是在拳理方面更得曹师爷的真传(据说曹师爷传给师父一本《梅花拳论》)。师父幼年习武时非常刻苦好学,每晚都有其父挑灯陪练之深夜,他冬练三九,夏练三伏,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在曹师爷的言传身教下,他的一招一式都规矩如准绳,伸手见真功,身高1.95米的他,拳脚器械,手眼身法都达到了较高的境界,在众多门徒当中他深得曹师爷的厚爱。


 

图五:运兴(左三)


:王邦宪与王鑫恒合影照


 

据师父生前讲:“曹老师先后在开封、许昌两地教有很多徒弟,在开封教的徒弟有:赵清林、马金义、石桂林、石清林、汪兴国和汪正国等人;在许昌教的徒弟有:董郎斋、葛星和、张秀生、陈子斌(陈明离)、运兴、郭绍芳、杨万清、瞿朗轩、崔子厚、王连奎、丁心诚、李合坤、张武德、张世恩、虎德林、王鑫恒、王邦宪、陈嘉斌等人。其中比较有名的高徒是运兴(见图五)寇师兄曾作为中国国术表演队成员之一,参加过第十一届柏林奥运会。另外,我和王鑫恒、陈嘉斌两人,皆是最后几位自幼拜曹为启蒙师的徒弟,曹老师于1950年临终时,有我和瞿朗轩亲视入验,并扶柩送葬。”

师父一生特别重情重义,他不仅尊师如父,还很看重师兄弟们之间的情义,曹师爷去世后,他还经常和许昌市回民街的张武德、张世恩师伯、五女店乡的张秀生师伯、陈嘉斌师叔、以及名震中国武林的寇运兴师伯来往,犹其是在他晚年的时候,和著名书法家瞿朗轩(见图七)师伯、张盘乡的王鑫恒(见图六)师伯、以及许昌市北街的陈子斌(见图九)师伯交往甚密。当他听说瞿朗轩师伯在平顶山煤矿刚书写完作品就溘然长逝后,马上只身一人前去为瞿师伯亲自处理后事。真可谓不是亲人,胜似亲人。


瞿朗轩



图八:前排左起王金顺、尚德云、王金山、王延祖

 



:陈曾帮王编写此书



图十:王邦宪所著之书


 

师父一生为人忠厚正直,武德高尚,爱徒如子,为发扬中华武术,他利用工作之余,义务收徒,精心传授梅花武术,在许昌县培养的门徒有:吴新太、尚德云(见图八)、张留德见图十五、尹喜珠见图十六、尚顺方、韩大路、张少培、忽小辉、禄申峰、吕永州等人。因他武艺高超,在许昌武林中享有盛名,就连许昌市的张信德、康新建见图三十五等人也慕名而来,亲自到许昌县王家拜王邦宪为师,专门学练“梅花拳”及器械和技击。另外,师父的侄孙王金山(见图八)、王金顺、外孙王延祖他们也都从小跟师父先后学过武艺。可以说,师父一生为许昌县、市培养了许多武术人才,其功德无量。

师父于1980年在尚集镇高中退休后,每日闭门写书,他把一生中所练“梅花拳”的经验体会,上升到理论高度去进行整理,并潜心研究,写出了《梅花拳概论》(见图十)一书。该书阐述了梅花拳的套路训练纲要:梅花拳的基本知识,梅花拳套路锻炼的法则和规律;梅花拳的技击操典:技击训练须知,技击运动规律和方法;武术运动的二十四要及随笔等。此书是指导“梅花拳”弟子练功习武的理论经典,他对武术事业的传承作出了很大贡献,同时也对发展传统武术及“梅花拳”理论起到了推进作用。

虽说师父武功高强,远近闻名,但他在常人面前总是谦虚谨慎,从不张扬,对所教徒弟要求也很严格,因受其影响,徒弟们也只是在民间默默无闻地传承习练着梅花拳。八十年代初期许昌市武术挖掘整理时,县、市体委都曾多次邀请他到社会上教拳,但他都一一婉言谢绝,后来为了顾全大局,他把所写《梅花拳概论》一书送给市体委领导阅览,并和老拳师们一起参加了许昌市武术挖掘整理工作会议(见图十一)


十一:王邦宪(后中)和老拳师们合影

 


图十二:王老师(第四排右四)七十寿辰合影

 


 

王老恩师不仅武功本领出众,而且文化知识渊博,他自幼熟读经书,并能倒背如流,灵活应用,特别是在研究阴阳八卦易学方面造诣颇深(据传说他外孙珍藏有一本王师写的算卦之书)。

1952年他参加教育工作,从此开始教书育人,精心传承。在许昌县尚集镇,他历任小学、初中、高中教师,一生为人师表,含辛茹苦,勤勤恳恳,三十年如一日,为社会培养出了一批批人才,同时也为许昌县的教育事业做出了卓越贡献。

王老师退休后,写出了《古汉语文法辑要》一书,并不忘发挥余热,继续为祖国培养学子,他利用学生课余时间,进行义务辅导,有很多经他指导过的学生考上了全国重点大学,真可谓成绩卓著,桃李盈门。由于王老师贡献突出,1986年在他七十寿辰之日,县、乡、村各级领导都曾登门为他祝寿(见图十二)

虽说恩师出身富门,文武双全,几曾辉煌,但在他的人生道路上也曾坎坷不平,饱经风霜。在抗日战争前后几年,由于时局动荡,再加上他经商失败,家境曾一贫如洗,本人也曾几经磨难,九死一生,真是苦不堪言。解放后在其二哥王邦化的资助扶持下,在大干社会主义的浪潮中,自强不息的他才又重新振作起来。晚年为了维持生计,他还曾在尚集街摆地摊卖货以补家用。

王邦宪一生为了传承中华武术和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可以说是勤奋敬业,不遗余力,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他于1992年不幸病逝,享年七十七岁。其仙逝后葬礼由门徒们经手操办,并为师树碑立传,其灵柩葬于许昌县尚集镇王家墓地(见图十三)


图十三:王邦宪之墓


图十四:
贺平等人祭拜王师后留影


 


图十五:张留德(右一)在和开封交流


图十六:尹喜珠(中)在和开封交流


2008年9月4日,开封梅花拳师贺平师兄曾带着他的三个师兄弟(楚玉正、汪大柯、焦明生)来许昌友好交流后(见图十五、十六)到王师坟上祭拜(见图十四)。每逢清明节王师的侄孙:王金顺都曾带着他的徒弟们到王师坟上祭拜(见图十七、十八)。



图十七:王金顺和他的三个徒弟


图十八:王金顺的三个徒弟

 


 

1995年,王邦宪的侄孙王金顺,不负众望,继承了其四祖父的遗志,在社会上公开传授“梅花功夫”(见图十九、二十),并于1999年元月2日成立了“许昌市梅花功夫委员会”(见图二十一、二十二)

图十九:王金顺与许昌青少年弟子合影

 


 


图二十:王金顺与许昌中老年弟子合影


图二十一:许昌市武协批文



图二十二:梅花功夫委员会资格证书


 


图二十三:王金顺(后右一)拜师照



图二十四:王金顺(后右三)给李金奎祝寿照


 

王金顺自幼跟其四祖父王邦宪习练梅花拳术,随后拜著名武术家寇运兴之徒李金奎为师(见图二十三、二十四),专门学练梅花拳器械和击技,其事迹曾受到许昌电视报、许昌晨报、许昌电视台等多家媒体的报道(见图二十五、二十六、二十七、二十八),很多内地和外地武术爱好者都慕名而来,登门拜师学艺(见图二十九、三十,现在“梅花功夫”已经传到了祖国各地(见图三十一、三十二、三十三、三十四),可以说王邦宪师父所传的“梅花拳”已经后继有人,我们众师兄弟也会齐心协力把“梅花拳”发扬光大,敬请师父您老人家在九泉之下放心。



图二十五:许昌电视报采访报道王金顺


图二十六:许昌晨报拍照报道王金顺


 



图二十七:许昌晨报采访报道王金顺一




图二十九:王金顺收徒合影照



图三十:西安张星拜王金顺为师合影照


图三十一:王金顺与临沂弟子合影照



图三十二:王金顺教临沂弟子练拳照

图三十三:王金顺与西安弟子合影照



图三十四:王金顺教西安弟子练拳照


 

冬去舂来,时光交换,转眼到了师父去世一十八周年的祭日,每当我们心中想起恩师的音容笑貌时,犹如就在眼前;每当我们心中记起恩师的谆谆教导时,犹如还在耳旁;每当我们心中忆起恩师的教拳过程时,犹如身临其境。

师父您老人家虽然仙逝已久,但您老人家对我们恩重如山,情深似海,是永远值得我们怀念的。

您老人家的高尚精神必将流芳千古!

您老人家的高大形象永远活在我们心中!

今天,我们师兄弟在此饮水思源,不忘根本,并怀着十分感恩的心:祝王邦宪恩师永垂不朽!


 

图三十五:康新建

                                                                                          

立传人:康新建(王邦宪之徒,见图三十五)

2010年11月28日写于许昌

(说明:此传有康新建执笔起草,经尚德云、张留德、王延祖审阅同意,后有王金顺编辑修改成稿。)

 
 


图二十八:许昌晨报采访报道王金顺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