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三傻》看中国的教育问题:《影视作品》期末考试参考答案【3】


2010年秋季《影视作品与社会原理》期末试题(开卷)

三、论述题(40分)

请就《三傻大闹宝莱坞》这部电影谈谈其中所涉及到的资源配置问题;并由此出发分析我国教育及其他社会体制中存在的问题。

 

【秦世哲答】

三傻之所以“傻”就是因为在他们都考入了印度优秀大学“帝国理工”的情况下,最终经过挣扎却遵循了“情感逻辑”——所【应该是遵】从自己的兴趣。然而有趣的是,最终三人却大获成功,相较于遵循“价格逻辑”与“权力逻辑”的消音器而言,他们既获得了成功的荣誉,又实现了自己的理想。

这给我们的启示首先就是三种逻辑的区分不是绝对严格的,三种逻辑也不一定是矛盾冲突的。主角兰彻可谓名利皆收,无论从价格逻辑还是情感逻辑都是智慧的选择。

然后,“目的判断”与“结果判断”会大大影响这种分析思路。理论上看,由于这种分析框架是基于个体行为的微观分析,故因【应】遵循前者,看是何者引导我们做决策的考虑,电影中一句台词就反映了这点,兰彻说:“如果你追求卓越,成功就会不请自来。”可见某种意义上,兰彻的选择中也包含了价格逻辑。

最后,我认为一种好的资源配置方案源于两种逻辑【其实应该可以说是两个步骤】:其一是自我认知;其二是风险预判。前者保证了我们深刻理解引导我们行为取向的因素;后者则是给出“如果选择A,则结果……”的答案。结合二者,资源配置才能如电影主人公一般达到优化配置与良好结果。

《三傻》是一部反映印度教育问题的电影,而中国教育体制其实有着相似问题。

根据发展经济学,教育是改善人才【人力?】资本的最主要途径,它决定了未来的发展动力与前景。中印两国人口众多,做不到平均分配,所以需要竞争排名。竞争排名从根本上是没有问题的,关键在于其目的。排名的目的是为了区分受教育群体,然后根据禀赋给予差别化教育,这种差别有两层含义:一、纵向差别,即同一类教育资源应从高至低分配;二、横向差别,即不同类教育资源应根据个人能力与社会需求分配。但是,目前中国两点都存在问题,排名只是为了排名,恶性竞争:

一,在纵向分配上,高考以及大学考试僵化,致使排名反映不出学生能力差异。受人诟病的高考相对还较好,其问题在于浪费了时间资源去让学生全面发展;而大学问题更突出,不确定因素更大,区分效果很差。

二,在横向分配上,教育体制不合理。目前大学兼收了“学术型大学”与“高等技术学校”双重使命,集中了最优资源,致使中国“技校”与大学的关系不是横向互补,而是纵向优劣之分。长此以往,资源分配体制的不明渐渐导致无效率,无效率的结果就是一方面学术成果惨淡,另一方面技术工人缺口日益增大。广大的学生在大学浪费青春,造成双方宝贵的资源浪费、失效。

 

【秦世哲的这个回答虽然未对资源配置的内容以及三个逻辑进行解释(这意味着要抄课件,他大概不想抄),但是对相关问题的回答层次非常清楚,比如说三个逻辑之间关系、可能存在的资源配置的其他环节或者“逻辑”。对中国教育问题的剖析也比较到位。对其他类似社会问题的联想尚存不足。

似乎有位同学(记不住是谁了)强调了资源配置中一个非常重要的资源——注意力的配置问题。比如说,拉朱非常迷信,这意味着注意力资源配置问题上存在不少的问题——对于一个问题喜欢想东想西,没法集中注意力,这会大大影响做事情时最后可能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