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想录(八十九)


随想录(八十九)

中国文人喜欢用竹子来比喻高洁,但竹子也代表了另一种隐喻。竹子从外表看,是坚硬和光亮的,但内部是空虚的。所以,竹子也代表了一种面子文化下的内在空虚。

在一个没有终极关怀的人文中,文人本质是空虚的。一方面,理想的文人总是希望追求一种体面的生活,也希望有一种骨气;但由于没有终极的价值,文人在追求生活的过程中,在体现骨气的过程中,总是免不了一种内在的空虚。

中国人对世俗世界的追求是狂热的,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这种狂热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但狂热中却缺乏理智,缺乏约束,于是,中国的市场经济就只有了肉体的交易,而没有了精神的提升。

在一个只有世俗世界的人文中,搞市场经济也许本质是不合适的。中国选择市场经济,若没有健康的市场精神作支撑,这种市场经济就是颓废和肮脏的。

文人在用文字追求自己的精神存在。不同阶层的人总是用不同的方式来追求本身的存在。

存在是什么?存在应当是整体性的。慈善就是一种体现整体性存在的方式。我的存在与你的存在是一体的,是一个整体,不是分离的。你的苦就是我的苦,我的甜就是你的甜,这样的存在就是整体性的。若人们将存在仅仅限定为一种局部的存在,这种追求存在的方式是危险的,也是短视的。

中国人追求存在的方式本质是局部的,所以,这种存在最终是不长久的,是一种短视的表现。

兰州的冬天,污染是相当的严重。工业文明带给了人们金钱,却糟蹋人的身体。人类应当反思工业文明。工业文明到底是人类的进步?还是人类的退步?

人类要大力发展农业,有农业,就丰衣足食,然后就多一些精神生活,何必要汽车?实质工业文明是破坏伊甸园的魔鬼。工业文明和市场经济联手,共同搞坏了世界。

假设人性是完美的,那么公有制就是必然的,按劳分配和按需分配都是有效的,人类就是天堂。由于人性不完美,所以,不管是公有制,还是私有制,都不是完美的,分配制度的选择也是艰难的。人性是人类进入地狱的主因。

物质和技术是拯救不了世界和人类的。人的心灵是最终的拯救者。人类只有不断完善人性,人类才有可能一步步脱离地狱的境界。

                                       

                                         宋圭武201119日写于兰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