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哥何以3年相亲500次无果?
约会了500多个女孩,徐阳还没找到满意的对象,他坚信继续找下去,“对的人”终会出现。相亲,已成都市白领“必修课”之一。《2010年全国婚恋调查报告》称,中国约有1.8亿适龄青年,加上“帮忙”的8000万父母,意味着约2.6亿的中国人在为择偶而忙碌。(4日河南商报)
http://news.xinhuanet.com/2011-01/04/c_12942268.htm
在这个男女比例日益失调的时代,在这个剩男剩女问题被屡屡提及的社会,白领忙于相亲、纠结于相亲早已不是什么新鲜事,特别是白领阶层,在择偶标准、婚配对象的选择上,也越来越讲究质量、追究美满,相亲次数多、相亲频率高,以至于还出现了专门相亲派对、相亲电视节目、父母代为相亲等等,这不啻是特定社会背景下特殊的“相亲文化”。
然而,在省机关工作,1.75米左右的个头,国字脸、双眼皮——无论是职业还是外在形象,都符合多数女性的择偶标准,被誉为“最适合结婚的公务员哥”的徐阳,三年内相亲500余次,几乎平均每两天就要相一回亲,至今却没有结果,俨然成了“最失意的公务员哥”,委实让人感到不可思议。尽管也许只是被夸张了的个案,所透露出的某些信号则颇为耐人寻味。
能力强,会照顾人,长相“顺眼”--这样的条件高了还是低了,自然很难简单地作出评判,毕竟这其中掺杂着更多个人感情色彩和主观愿望。不过,条件虽模糊,失意原因却很清晰。徐阳相亲最多时,一天在同一咖啡厅坐同一位置约见4位女孩,最短的一次甚至只和对方打声招呼就走了,从如此“高效率”的相亲活动就不难看出,徐阳更看重的其实是外在。诚然,自古以来一见钟情的佳话并不少见,但爱情终归是要以感情、内涵为基础和依托的,没有情感的交流、思想的碰撞,如何能够清楚且清醒地辨识心目中那个“对的人”在哪里?
这显然是功利社会婚恋观念衍生出的“相亲现象”,而这种现象又折射出当下社会阶层固化的深层问题,前不久,媒体披露的一项调查显示,公务员首选公务员或教师,女教师首选公务员,已经成为白领择偶了一个普遍性趋势。这位“最适合结婚的公务员哥”,把目标锁定在“女企业家、本地公务员”这个狭小的圈子,本身固然无可厚非,但选择余地特别是找到“对的人”的可能性之小可想而知。因此,不同群体之间的交流被限制甚至阻断,不只是个社会不公的问题,还会引发一系列的矛盾,徐阳相亲遭遇的尴尬就很能说明这一点。
权贵阶层对各种优质资源的寻租和对平民阶层的排斥,尽管可以让自身获得明显的优越感,但有很多宝贵的东西,包括人际尊重,包括社会和谐,包括美满爱情,等等,也难免因此而错失。
公务员哥何以3年相亲500次无果?
评论
6 vi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