控烟爽约只因政府烟瘾大
作为该公约的缔约方,我国承诺今年1月9日前在室内公共场所和室内工作场所实现100%禁烟。但时至今日,我国仍无一部国家级的无烟立法,且囿于相关部门政企不分、烟草涨税不涨价、烟草文化难以改变等原因,履约5年内,不仅全民吸烟率没有下降,二手烟的受害者却在3年内增加了2亿人。
中国失约,已成定局。(4日京华时报)
现实中,烟民未必认识不到吸烟对健康的危害之大,不少人选择了彻底告别烟草,更有很多人也曾下决心戒烟,甚至于让别人监督自己戒烟,可终因或意志力不强,或抵挡不住诱惑,或依赖性过大,继续在吞云吐雾。国家5年控烟最终爽约,其实也恰恰是烟瘾过大、依赖性过强、缺乏坚定决心的结果。
正如中国当下的房地产业一样,尽管国家严厉调控,但各地对土地财政的依赖过重,难以遏制其盲目开发、过度开发和通过高房价助推GDP增长的冲动。尽管近年来国家对烟草财政的依赖较早些年有所弱化,但来自烟草行业的显性收入占财政收入的比例依然不可小视,特别是对于烟草大省来说更是举足轻重,在这个对GDP政绩近乎狂热崇拜的年代里,政府缺乏控烟热情热情和积极性也就不难理解。
事实上,比如说,广告法明确规定不得发布任何形式的烟草广告,因而,无论烟草广告如何变通,真正要禁止、取缔并非无法可依,说缺乏法律依据只是个冠冕堂皇的借口;再比如说,烟草对广大民众的健康造成的危害,政府为此支付的巨额医疗成本,各级政府也不可能看不到;同样地,有道是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在公民自觉意识明显提高的今天,只要政府有决心,公共场所的禁烟同样不是件难事。
从另一个层面来说,本身烟瘾也比较大,甚至于把抽高档烟看成是身份、地位的象征,曾经喧嚣一时的周久耕天价烟事件就是个很好的例证。更重要的是,在“三公消费”未能有效遏制的今天,公款烟、接待烟等的存在,也使得官员从内心里不情愿告别这一“烟福利”,不久前有报道说,南方某省在制定控烟条例时,草拟中的办公场所禁烟条例被删除,政府机关本来应该做禁烟表率,反而成为特区,人们从中多少能够看出某些端倪。
由此可见,控烟,固然需要民众为自身健康考虑的自觉革命,更需要政府切实站在民生高度,从制度、法规和体制等多个层面入手,下决心戒除经济发展中的“烟瘾”。从某种意义上讲,这也是民众健康指数和幸福指数最重要的考评指标之一,是从又快又好发展转向又好又快、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的必然要求。因而,五年控烟未果,不但是对国际社会的失约,也是对国内民众的失信,政府有必要认真检视、反思,尽快拿出果断的行动,不管这一转型有多大的难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