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碎片:魏晋风流之晋武帝司马炎


司马家族正式取代曹魏是从司马炎开始的,由于其父祖早已经为其削平了前进道路上所有可能的绊脚石,因此,等到司马炎上台,取代曹魏就成了水到渠成的事情了。

尽管司马炎并不什么雄才大略的创业之主,更不像《晋书·武帝纪》那样的溢美,曰:“明达智谋,能断大事,帮得抚宁万国,绥静四方”。不过,史书上说他“宽惠仁厚,沈深有度量”却也大抵不差。

司马炎开国伊始,即下诏:“除旧嫌,解禁锢,亡官失爵者悉复之。” 因此,他在禅代曹魏之后,即“封魏帝为陈留王,邑万户,居于邺宫;魏氏诸王皆为县侯”,之后不久,司马炎又再次下诏“诏陈留王载天子旌旗,备五时副车,行魏正朔,郊祀天地,礼乐制度皆如魏旧,上书不称臣。”这一政策一直推及到后来的东吴末帝孙皓,孙皓投降之后被封为归命侯,拜其太子为中郎,诸子为郎中。而另外一位投降的蜀主刘禅则被封为安乐公,并“赐安乐公刘禅子弟一人为驸马都尉”,难怪后来刘禅都“乐不思蜀”了。

据史载,高阳人许奇在武帝时为太常丞,即负责皇帝家庙祭祀之事的官,而许奇之父是被司马炎父亲司马昭所杀,因此,当时朝中的大臣都劝司马炎至少把许奇调个位置,因为皇帝要经常到太庙去烧点香什么的,不能让许奇如此太过接近皇上,免得出什么岔子。可是,司马炎却不同意,说许允(即许奇的老爸)素有人望,而许奇也是难得的人才,不仅没有将他调离,反而还升了许奇的官,提拔许奇为祠部郎。

另外一位与司马炎同样有杀父之仇的人,“竹林七贤”之一的嵇康之子嵇绍,也同样在司马炎的身边为官(时为侍中)。也正是这位嵇侍中后来在“八王之乱”中为司马炎的那个傻儿子皇帝以身挡箭而献身。

让有杀父之仇的人在身边工作,如果没有一定的气度,那是绝对不可能的,不要说当时,就是放到今天,也是非常的难能可贵的。不过,如果司马炎碰到的是桓温那样的狠角色的话,恐怕是要吃不了兜着走了。

史载,公元282年,司马炎率领群臣到洛阳南郊去祭祀天神,礼毕,司马炎随口就问跟随在身边的司隶校尉(负责首都安全的最高官员)刘毅:我能和汉代的那个皇帝相比?

估计当时司马炎心里想听到的一定是汉高祖刘邦,或者汉文帝、汉景帝,抑或是汉武帝这样的角色。然而,令他没有想到的是,刘毅的回答竟然是:(汉)桓(帝)、灵(帝)之间。

司马炎一听心中自然是大为不悦,要知道,这两位可是汉代最差的,基本上属于亡国之君,诸葛亮那篇著名的文章《前出师表》中有言“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说的就是他们了。

司马炎又问:难道我就到这种地步吗?我的德行虽不及古人,然而我自认为还能克已为政;况且我还平定了东吴,统一了天下。

刘毅毫不掩饰的回答:桓帝之世虽卖官售爵,但却是把钱留给官府的。陛下如今卖官鬻爵,却是中饱私囊。

司马炎尽管心中不悦,但还是自我解嘲的说了一句:桓灵之世听不到你这样大胆的言论,而现在我身边却有你这样的直臣,可见我还是比桓、灵二帝要贤明。

这倒是一句大实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