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很多学校与公司在为年轻人做职业规划,真到做的时候,很多导师与规划者本人表示很无奈。大部分的职业规划演变为请某些所谓职场成功人士来讲一通,或者按照时间序列让规划者想象下自己要做的事情。但是无论对于各位职业未来的分析还有具体的规划工具都比较缺乏。当然我相信,我们现在的人格测试、职业能力测试、人情世故测试对于职业规划者明白自己究竟是谁以及可能适合的职业取向有帮助,但是这还不够,我们对于职业主体的明白还需要对于职业指向的对象有更适当的把握,因为零点青年公益创业发展中心YES与真爱梦想基金会有意合作开发相应的测量量变,来发现青少年在职业规划选择上的基本意识与行为状况,我们姑且命名它为“职商量表”。
我们在这量表中首先要考虑的是个人乐于选择的职业项目。能上《职业大典》的职业大致有5000-6000个,但是真正能为一般青少年引为心仪职业的大致在50个左右,比如企业家、公务员、律师、教授、中小学老师等,我称为“金调职业”;而能为一般青少年知道但不会特别推崇的职业大致在200个左右,比如技术人员、个体户、厨师、宾馆服务员,我称之为“蓝调职业”;而其他的属于大家很少知道一直到后来因为某种原因而接受了的职业,比如卡车司机、调酒师、洗脚工等,我称为“黑调职业”。很多家长与孩子是鼓励选择第一类职业的,但是如果按照职业竞争性来说,这三类中第一类竞争成功很难,第三类则竞争性低多了,大多数人是没办法才去做第三种的,如果有人是主动刻意一开始就想去做第三类的,可能其发展空间就大很多。
我们第二个要考虑的元素是职业选择的理由,这理由包括了:自主的爱好,亲近者的选择、随众的原因、机遇的缘故、可接受的理由、无奈的选择。这几个理由导致对于职业选择的坚定性、投入性以及最后成效之间有很大的差异性。因此赋分差异要设计在内。而第三个元素是对于所提及职业的认知程度,而且大致可以划分为:知识意义上知道、见识意义上认知、直接体验、有对于本职业与其他职业的比较性直接体验,这就决定了规划者所选择的职业是一种幻想还是一种切实的选择。在此之外,我们还会考虑把相关职业中存在的人脉关系作为参考因素,而且不同的人脉有不同的赋值价值:独立自主的人际关系、同学战友类人际关系、家庭亲友类人际关系。量表还应与一些职业感受指标进行交叉分析,比如找到自己喜爱的职业的信心、在自己的职业中保持上升的信心、获得职业成功的信心、让职业成为对自己幸福生活有贡献的因素的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