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我中华,爱我黔西南册享县(简介)


 

     册亨县位于贵州省西南部。珠江上游两大支流南、北盘江在县境内奔腾交汇。东隔北盘江与望谟县为邻,南隔南盘江与广西乐业、田林、隆林三县相望,西倚安龙县,北与贞丰县接壤,总面积2598平方公里。居住着布依、汉、苗、壮、仡佬等20余个民族。2002年末全县总人口21.8万人,其中布依族占总人口74.15%。县境内光照充足,热量丰富,雨量充沛,夏热冬吸,雨热同季。最高海拔1634米,年均日照1514小时,年均气温19.2C。,年无霜期305天,具有南亚热带季风气候为主的立体气候特点,素有"天然温室"之林,适应各类植物的生长。

中文名称: 册亨县    外文名称: Ce Heng   所属地区: 中国 贵州   政府驻地: 者楼镇  
电话区号: 0859   地理位置: 贵州省西南部   面积: 2598平方公里  
人口: 21.8万人(2002年)
著名景点: 岩架镇洛凡村   车牌代码: 贵E   建立时间: 1913年
历史沿革
县境夏属鬼方,春秋属国,战国属大夜郎国,秦属大夜郎国地,汉属谈指县,梁属东乌蛮地;唐代先后属矢部东端地、罗甸国地;宋代先后属广南西路、茂龙羁糜州、泗城州,元代属那历州;明代属广西泗城州江外甲;清代先后属安隆洞长司、西隆州。清清雍正五年(1727)设置册亨州同。清道光十六年(1836),册亨州同改称理苗州,光绪二十二年(1896),又改称理民州。民国3年(1914)废州制,设置册亨县,先后属贵州省第二、第三行政督察区(区专员公署分别驻安顺、兴仁)。1951年5月16日成立册亨县人民政府,先后属兴仁专区、兴义地区、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安顺地区。1957年8月,国务院批准县人民委员会由册阳迁往者楼建新县城。1958年12月29日,撤销册亨县建置,并入安龙县。1961年8月18日,恢复册亨县建置。1965年11月26日,国务院批准撤销册亨县,改设册亨布依族自治县,仍属兴义地区。  册亨县
1981年9月21日,册亨布依族自治县划归新置的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同时撤销自治县建置,改设册亨县。1991年末建镇并乡撤区,将原7个区(镇)、38个乡(镇)改划为14个乡镇,辖10个居委会,185个行政村,2007年村级整合,共整合为123个村 、2个社区、7个居委会、994个村民组,2007年末全县总人口为22.8922万人,其中布依族16.1484万人,占75.6%;农业人口占93.9%。   册亨原名布依语叫"郎卧",意为山坡的斜处,为现在的册阳乡驻地;后又根据该坡对门的高山"卜四",又名西帽良(汉语叫南屏山,俗称帽壳山)和下汾河的最大绿阴塘"泓堰"(修巧马公路时已填平)用两地的最后字音合称为"西堰",用汉语记作"册亨"。其名称源于地理环境。
旅游资源
册亨县旅游资源十分丰富,根据册亨县旅游发展总体规划指导思想的要求,册亨县旅游定位为:民族文化与生态旅游县。到"十五"期末,册亨县旅游景区全面启动实施,并初具规模。围绕这一目标,经过深入调查,册亨县的旅游资源主要有布依戏、民族舞蹈、民歌对唱,丰富优美的民族民居和风情民俗,独具特色的溶洞景观和文物古迹等,这些都是为开发册亨县民族旅游业创造良好的条件,只要投入一定的资金,加强基础建设,精心组织和指导各文化艺术团体,使之从内容到形式适应民族文化与生态旅游的发展需要,将会取得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现将拟开发的民族文化与生态旅游景点简介如下;  册亨县民族文化
  1、威旁乡大寨村的民间舞蹈   2、岩架镇洛凡村   3、秋坝镇大扳用村   4、丫他镇板其村   5、布依戏之乡乃吉村   6、强佑乡弼佑村的布依彩调戏   7、巧马镇板坝布依戏队
生态旅游景点
  1、郭家洞   2、扳其洞   3、板其温泉   4、大田河大峡谷   5、烈士陵园(生态园)
  郭家洞岩画:位于册亨县岩架镇洛凡村,郭家洞系一天然溶洞,洞深1500米,岩画位于郭家洞洞口崖壁上,离地2.5米,赫色涂绘书写有六组,最大的高1.1米,宽1.1米,含义不明,其余五组形似符号,不明其义,总面积5平方米。   1982年发现以来,经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副主任史树青先生对册亨郭家洞“朱绘符形文字”的考证,郭家洞的这组“朱绘符形文字”属于岩画范畴,所反映的岩画有居住房子的内容,估计距今已有1000至2000年的历史。  据贵州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长王宏光博士介绍,贵州的岩画发现不少,其中在开阳、龙里、长顺、六枝及关岭与贞丰交界的花江流域最为集中,岩画内容十分广泛,有人物、动物、房屋、器物、自然物、活动场面以及符号等,反映了历史上人们的生产生活状况。册亨县所发现的郭家洞岩画与其他地区的岩画略有不同,尽管含义不是十分清楚,但是,对于研究贵州的岩画、贵州的古代经济、文化艺术、先民的生存状况等,仍然具有重要的价值,是重要的文化遗物遗产,值得认真保护。
地方名人
册亨县传统戏剧布依戏的传承人——黄朝宾     布依戏
他是大地的儿子,他是一位多才多艺布依族文化的传承者,更是布依娇子,1960年5月,他创建了乃言布依戏师队,并担任领班。他被文化部授予“布依戏老艺人”的荣誉称号,被命名为全国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传统戏剧布依戏传承人。他就是册亨县传统戏剧布依戏的传承人——黄朝宾。   黄朝宾1926年8月出生于册亨县八渡镇乃言村的一个具有数百年历史的布依村寨。乃言村四面环山,环境优美,风景悦人,生态植被保护良好,正是这样的气势磅礴之山,才能孕育出这样的布依人。黄朝宾家祖祖辈辈都十分喜欢跳跳唱唱,拉拉弹弹,他的父亲就曾被人们称为戏子(能唱会跳),幼小的黄朝宾从小就受到了这种布依族戏的熏陶,为他活泼、轻快的节奏所吸引。   七八岁的黄朝宾,还在读小学(私塾)的时候,就常常跟随父亲到乡邻里去为人家祝寿跳戏,久而久之这种“谷艺(布依戏)”就深深地留在了他的心中,他暗暗发誓,一定要学好这种布依戏。11岁,他就拜始创于清乾隆七年(1742年)的打言戏班的第七代戏师黄施仁为师,学演“小旦”、“小生”及学习二胡演奏,中学时代学习“文官”和“武打”表演。贵阳高中毕业后,黄朝宾返乡任教,这时他又师从韦学风、蒙绍君等人继续学艺,并将自身所学技艺用于教学之中,为发扬布依文化,表演“谷艺”培养了大批人才。   为充分挖掘布依文化,发扬“谷艺”布依戏,黄朝宾经常深入到安龙、望谟、贞丰、广西隆林、百色等布依族聚居地,调查了解布依文化特点,收集整理布依戏,宣传布依文化。每到一个地方,黄朝宾都认真听取人们对布依戏的介绍,虚心请教民间艺人,不断的充实和提高了自己,做到了一个真正会吹拉弹唱样样精通的布依戏师,使他的演艺越来越好。1984年,他带领戏班参加了国家文化部在昆明举办的少数民族艺术观摩演出,并获得荣誉奖。   1986年4月,黄朝宾的乃言布依戏师队应邀参加全国少数民族布依戏史录像演出,共参加四场演出,特别是《布依儿女唱山乡》受到了好评。摄制组在录完像后,对黄朝宾组织、编导、排练的“谷艺”布依戏纷纷叫好,鼓励他继续发扬,不断挖掘布依文化。在为时一个星期的演出中,黄朝宾带领他的乃言布依戏师队,充分展示了布依儿女的能歌善舞,将“谷艺”布依戏推向了更高艺术舞台。   “谷艺”布依戏主要表现在“手(手势)、演(演势)、身(身段)、法(程序法规)、步(步法)”上,舞姿轻盈,节奏明快,唱腔低回婉转,给人一种轻歌曼舞的感觉。乃言布依戏师队现有演职人员21人(5个专职演员),表演的角色有小旦、小生、文官、武打、将相、包公等,主要是在祝寿、婚丧、节日庆典等场合演出。为将布依民间传统文化与正在蓬勃发展的旅游业结合在一起,2003年11月,黄朝宾带领他的乃言布依戏师队赴兴义万峰林景区,参加“中法文化交流”观摩演出,深受法国友人好评,既推动了全州旅游业的发展,又展示布依文化的博大精深。   70年来,黄朝宾老人一直致力于“谷艺”布依戏的发展,呕心沥血收集整理布依文化艺术,不计个人得失,默默地奉献在“谷艺”布依戏上,迄今为止,他已主持戏班、编导、排练了《武显王闹花灯》 、 《转路调》等20多个布依戏剧目,到全国10个省(区)演出数千场,培养了第九代和第十代布依族古装戏“谷艺”戏师接班人,发展了数百“谷艺”布依戏爱好者,为发展布依文化,发掘人才,弘扬民族精神,传播先进文化,宣传党的政策,为布依民族布依戏“谷艺”保留、传承和发展作出功不可没的贡献。
岑王是一家   居住在南北盘江夹角地带的册亨县布依族人家,大多数姓岑和王,“岑王是一家”的传说故事至今仍流传于民间。  册亨县
相传很久以前,有两兄弟,一个叫阿岑,一个叫阿王。他们牵着一头白毛色的水牛,从北方迁往南方。一天,他们走到一荒漠时,无食充饥,无水解渴,生命危在旦夕,突然,远处传来旺鸟的叫声,白水牛一下子拉着两弟兄寻声而去。寻到鸟叫处,看见一小片竹林,竹林边有一口清澈的水潭。两弟兄和白水牛喝了水,解了渴,当晚便同宿于该竹林处。阿岑阿王一觉醒来,天已快亮,这时,他们听到周围有鸡叫声、推磨声、砍柴声,爬起来,发现原本光秃的地方变成大寨子。两人欣喜若狂,入住该寨生活,生儿育女。后来,阿岑和阿王为明确两人到底要做一家人还是分两家人,便各扛一块磨石分别来到两个相邻的山梁顶,然后同时将磨石顺着山梁往下滚到山脚,如果两块磨石滚合在一起,那么两人便是一家,如果两块磨石分离,则分成两家。然而几次从山梁上滚磨石都合在一起。最终,两弟兄商定,还是分开居住,一家姓岑,一家姓王,但岑王两家不能开亲,并告诫子孙后代,要禁止杀白水牛和旺鸟,忌吃白牛肉和旺鸟肉,因为白水牛和旺鸟救了他们,相当于他们的祖先。至今,岑家王家仍然严守这条禁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