误导教育必将误国误民


误导教育必将误国误民

 

108日下午,吉林省实验中学的高三学生吴天昊到长春楼会馆体育场去打球,18时左右与同在一个球场的长春二实验中学郝志鹏发生口角而打架。事后不久,郝志鹏的父母带领四十余人冲进球场殴打吴天昊,并砍掉了吴天昊的双手。109日上午10时许,吴天昊因伤重不治身亡。

1010日《看东方》栏目播出一则消息,昨天凌晨1点,上海浦东翰城国际小区内发生了惨剧,一个年仅11岁的男孩从13楼跳楼身亡,疑与压力过大有关。据小区的居民介绍,这个小男孩很漂亮,在徐汇某名牌小学就读。说话老成,经常称学习压力大,其父母都是医生,家境富裕。心肝宝贝的这一跳,跳的年轻夫妇天昏地暗。

最近关于学生跳楼、喝农药的事情接连不断,因此受到批评的,质疑的就是教育,其中不乏有批评今天的应试教育,也有批评家庭教育的,还有就是责备社会风气。

我总是感觉到教育在被误读了,更确切的说有人在误导教育,误导教育必将误国误民。

社会的各种批评有一些也不尽然到位,我觉得这些批评再不到位,是不能指责这些批评的,即便是说不到点子上去我们也应该保护。但是作为教育者,特别是教育学者以及媒体不能误导教育,如果这些人误导了教育其危害性更大,必将会误国误民的。再就是政府教育机关,对于教育问题几乎要保持缄默,官员们很明白,如果在这个时候回应,无论说得有多好,总会有质疑的,避免引火烧身,还是不说为好了。实际上,政府的公信力难以服人。毋庸置疑,政府是否能引导教育步入正轨是起决定作用的,这是非常矛盾的事情,并让人纠结。

什么是教育?《教育学》教课书上写得很明白,但是一经演绎就会变得支离破碎。

教育是怎样被误读的?

孩子的学业负担沉重,政府也一再强调减负,有人就提出“从油锅里捞孩子”,这个出发点是没有问题的,当把整个教育演绎成“课改就是从油锅里捞孩子”就值得商榷了;如果教育改革就是“课改”,那么就更值得商榷了;如果课堂要范式化,这就走得更远了。范式是形而上的,一旦课堂固定一个范式,还能有创新?

有些问题不是靠说的好听,而是要有理论与实践,并经过实践的检验。

《人民教育》2010年第7期有一篇文章:《总有一种教育是有效的》,文章说:“教育真是一件奇妙的事,当你一次次地遭遇教育的挫折时,请不要埋怨学生‘孺子不可教’,试着去更多地了解学生,多一点新的发现,多一次尝试的机会,也许成功就在不远处等你!”

在老师的面前不应该有差生一说,不能对学生划为各种类别和等级,更不能对一些学生采取放弃的态度。现在真要教师做到这一点,我以为很难,因为对教师的评价就是依据学生的“分数”。

狭义的教育就是学校教育,学校教育也不只是一个课堂,而今教育的问题不仅是课堂的问题,而是整个体制上有问题,如果教育体制不改变,课堂救不了教育。何况完整的教育还要包括家庭教育与社会教育。学校、家庭、社会缺一不可的。

有一位6岁小学生说:贪官有很多东西,长大想当贪官。这件事情引起社会很大震动。其实对于这个孩子而言并不是很大的事情,因为他才六岁,儿童成长时期,还是可以教育好的。但是对教育而言就是一件大事了。

学校说我们绝不会有这样教育的,这是社会影响的结果;家庭就很难辩解了,如果一个孩子看到的家长就是贪官,有很多东西,这种影响就很直接了。

教育者眼中的教育应该是一种义务,而不是一种等价交换买卖和权利;受教育者享受的是一种改变自己的权利,发展自己的权利。义务教育如此,所有的教育都应该是如此。尽管在狭义的教育概念就是学校教育,但是履行义务不仅是学校,家庭与社会的作用都是不能或缺的。

而今学校之外的教育并不承担义务,就是商业交换,不但学生负担加重了,教育市场化加剧,国民的教育经济负担大幅增加,许多教育无用,并且还是陷阱。

学生的社会实践越来越少,学生离开社会越来越远。

在埃德加·斯诺的《西行漫记》里记载了毛主席叙述他的家庭怎样由贫农转变为富农的。毛主席能写出《湖南农民考察报告》,这是他“实地考察了湘潭、湘乡、衡山、醴陵、长沙五县的情况”后写出的。毛主席是富农的家庭叛逆者,并走上革命的道路,离不开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当然也有一定成分的家庭教育。教育最终形成了他的价值取向,革命坚定意志。

我举这个例子是要说价值取向和价值观的形成在教育中特别重要,唯分数的教育是绝对做不到的。仅以“课改”改变教育在很大程度上是不现实的,如果要通过“名校共同体”实现其目的,最终一定是贻害教育。我如是说并不是不要“课改”,“课改”只是教育变革中的冰山一角,一个命题而已。

《战国策》中有一篇《触龙说赵太后》,达官显贵怎样教育下一代?应该听听触龙说的话。今天,“富二代”、“官二代”就是一个贬义词,也是说明这些阶层的家庭教育确实很成问题。

在我看来小孩子打架几乎不可避免,所有的社会和国家都会有发生。这件事情也有两重性,有好的一面,打架也能锻炼孩子的意志品格,只要不是恶意格斗,不伤害别人,小孩子打架了不要大惊小怪。但也有不好的一面,那就是自以为了不起,喜欢欺负人,关键就看怎样引导教育了。如果家长参与其中,这么一搅和,即便是有点积极因素也就彻底完蛋了。郝志鹏的父母带领四十余人冲进球场殴打吴天昊就做的更过分了,而且是触犯刑法犯了罪。

我一直在说“知识改变命运”是一个伪命题,这个命题对于贫困生似乎看到了曙光,但是当我们看到贫困生上大学的几率在不断下降,实际反映了这是一个教育公平的问题。

1977年恢复高考,其意义深远,也不容否定。这个时期的大学生是恢复高考的最大受益者,其中绝大多数是今天的社会精英。如果价值观就是“知识改变命运”,那么必定会出现贪图享受的无为者。有一部分社会精英不顾一切的争取项目,争取科研经费,结果国家的大批经费花出去了,却没有成果,假成果到不少。可以断定这些社会精英的价值取向确实是有问题,老百姓的批评专家是“砖家”、教授是“叫兽”绝不是无的放矢。

为什么?教育出现的最大问题就是不能把价值取向放在一个突出的位置,没有价值取向,只有“命运”的改变,一定是狭隘的,甚至有害的。

林林总总的问题,不仅是学校要反省,家庭和社会都要反省。

再把话题转回到“减负”的问题上,现在社会对减负并不认可,有的省减负的口号喊得最响,仔细一看,空喊而已。因为“知识改变命运”是强势,应试教育处于统治地位,是把成功和文凭画上了等号,是把金钱和学历划了等号,因此空讲减负是没有用的。

媒体几乎成了应试教育的帮凶,无论平媒还是网媒,考试最吸引眼球。什么考试秘籍、高考必考,猜题,圈题以及教辅教材广告等等,只要能吸引应考者眼球,铺天盖地,比比皆是,无疑是在火上浇油。

如何解决这个问题?我认为关键是不能误读教育,教育机关不能,掌管教育的官员不能;教育者不能,其中有教育学者,学校及教师;媒体也不能,媒体中比比皆是的应试宣传更是要不得的;家长的观念要转变,特别要重视价值取向的教育;一个孩子的成长,要顺其自然,要让孩子有兴趣,要善于发现孩子的特长,善于发挥其天赋,在这个基础上刻苦学习是必要的。但是教育万万不能忽视价值取向的定位,也就是德育。不能继续走“知识改变命运”的路,要树立干一行,爱一行,360行,行行都能出“状元”。政府要做好教育公平这桩大事,均衡教育资源不能靠喊口号。转变社会观将是有决定性作用的,这一点,教育学者、学校教师以及媒体千万不能继续误读教育。

二〇一一年十月十三日星期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