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理通胀的戒断症状中国您hold得住吗


  重发于CPI连续2个月下降之际。

  正如米尔顿.弗里德曼一再提到的,一切的通货膨胀归根到底就是一种货币现象,货币超发这一个坏的因,必然会结出通货膨胀这个恶的果。那么既然病因的根源已经找到,接下来对症下药也就容易的多:对于治理通货膨胀别无他法,有效的也是唯一的办法就是放缓货币增速,实施紧缩的货币政策。

  当然对于现阶段的中国而言,显然不是要不要紧缩货币、放缓货币增长率的问题。事实上我们的政府,早在去年就通过连番的加息、提高存款准备金率和公开市场操作等手段,已经开始这样操作了。同时我们还必须予以肯定的是,中国人民银行做的还不坏。

  当然,正如米尔顿.弗里德曼的观点,在治理通货膨胀的过程中,特别是刚开始的时候,必然会出现治理的副作用,譬如:经济增长率降低,失业率暂时偏高,甚至于通货膨胀率暂时亦不会立竿见影的随之下降。

  也正是这一系列的副作用,开始让人坐立不安了。对此,有人开始要求当局将现行的货币政策予以转向,也就是说,再次放开货币增长率,让我们的通货再度膨胀,我认为这才是最值得我们关注和警惕的一种动向。

  我们说过,通货膨胀就如同吸食毒品一样。同样治理通货膨胀,事实上就跟戒除毒瘾一样。我们必须抛开幻想,不要打即可实现经济快速增长、实现完全就业的目标,又可实现通货膨胀处于可控范围的念头。因为在这个世界上,从来没有鱼和熊掌可以兼得的好事情,从来没有不吃草而光跑的马儿。同样,在这个世界上,也从来没有不需要付出巨大的戒断症状折磨,就能够轻松戒除掉毒瘾的好事情。

  在戒除毒瘾的过程中,瘾君子都会出现戒断症状。对于那些正在戒除毒瘾的人而言,他将经受一段近乎于炼狱般的日子,他将会被各种各样的痛苦所折磨。如果这时他坚持不住,或者认为现在还不是戒除毒瘾的最恰当时机。那么可以预期的是,一切都会前功尽弃,他又重新回到原来那种瘾君子的日子里去了。

  同样的道理也适用于我们的货币政策。如果我们忍受不住通货膨胀治理初期的戒断症状,如果我们为自己开脱,认为治理的时机不对,不应该在这时候实施货币紧缩的政策,而应该等到没有压力的那一天再进行尝试。一旦产生这样的想法,治理通货膨胀的动力就会彻底为之消失。自然,那一天永远不会到来。因为只要我们实施货币紧缩的政策,那么一定会伴有资本市场波动、失业率上升、经济衰退等一系列症状出现。就如同我们要戒除毒瘾,就一定会出现戒断期的各种各样的痛苦。那么,这也就决定了,压力并不会因为时间改变,而为之消失。

  对于瘾君子而言,在戒除毒瘾的过程中在出现戒断症状的时候,他们需要做的一个思考就是,自己到底是要做无法经受得住戒断症状折磨,而继续吸食毒品仍由毒品毁掉自己的人?还是狠下决心用坚强的意志,战胜戒断症状从此重新做人的人?于他而言,没有第三条路,他只能在不想忍受痛苦而继续做瘾君子,和必须忍受痛苦挺过戒断期重新做人,这二者间做出自己的选择。

  同样,对于目前深受通货膨胀之苦的中国而言也是如此,没有第三条路可供我们的政府选择。我们只能在:要么继续忍受通货膨胀恶化,要么就必须忍受因为治理通货膨胀而带来的失业率高企、经济下滑等副作用,这二者间做出选择。选择前者则意味着我们这个国家将陷入深重的滞涨灾难中,1970年代的美国就是榜样。那是一个强大的美国,都几乎被通货膨胀所吞噬的年月。然而正是因为货币的紧缩,却将美国从1970年代的失败国家的深渊里拯救了出来。正是这一再次,为美国1980年代到2001年的繁荣,奠定了坚实的经济基础。

  回望过去,我们可见,货币紧缩政策不是美国的罪人,虽然在实施它的时候,美国的确经受了巨大的痛苦——随着利率的高企,美国经济在衰退里挣扎,破产企业翻倍,失业率一度再次上升到10%以上,创1940年以来最高。提名沃尔克出任美联储主席的卡特总统,也因为保增长不力而无缘连任。但从长时间周期来看,当时美国的选择是,把不良效果放在了前面,而将好的效果放在了后面。虽然最后这种良好的局面,又让格林斯潘和伯南克这样的家伙给毁了。

  的确是时候再次选择了,因为我们现在的确因为治理通货膨胀,而出现了一些副作用。因为货币紧缩的政策,的确出现了企业破产率上升的现象;因为货币紧缩的政策,我们的资本市场也一直不振;因为货币紧缩的政策,我们的经济开始出现了轻幅的下滑…..总之,我们正经受着治理通货膨胀而引起的戒断症状。更重要的是,显然目前的情况远还不是最坏的。也正因为这种种,那些通货膨胀主义者,又在给我们的政府施加压力了。

  中国,目前治理通货膨胀时遇到的戒断症状,您hold得住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