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识的矫饰性


意识的矫饰性
 
廖仁平
 
关键词:意识 矫饰 潜意识 悖论
 
 :简介部分“弗洛伊德主义”百科词条中关于潜意识及本我(id)、自我(ego)和超我(saper ego)人格内容后,分析揭示了意识的矫饰性是构成许多“似是而非”型社会系统悖论的重要原因之一。
 
 
前言
弗洛伊德基于潜意识概念引领着近现代精神分析学,虽然它并非尽善尽美且争议不绝,但在揭露人类意识中深藏不露的矫饰成份时,仍然具有很大的科学价值。因为此对社会系统型悖论研究有重大价值,所以,本文重点摘抄部分“弗洛伊德主义”百科词条中关于潜意识及本我(id)、自我(ego)和超我(saper ego)人格内容,简要分析概括了人类意识中相当成份的矫饰客观上构成了许许多多似是而非型社会系统悖论的哲学基础之一。
 
1弗洛伊德潜意识理论简介
(弗洛伊德主义 http://baike.baidu.com/view/940627.htm)
 
潜意识论在弗洛伊德主义中占有特别重要的地位,它是精神分析学的基石和核心,弗洛伊德的其他一些基本理论都是从不同侧面论证和阐释潜意识论的。弗洛伊德认为,人的心理领域是一个深不可测的巨大的世界,它最深层有着神奇的不能被人意识到的东西,这是一个充满魅力的领域。
  弗洛伊德一反传统的哲学和心理学,把人的精神活动或心理活动分为三个不同的层次:意识、前意识和潜意识。它们分别处于精神活动的表层、中间层和最底层。他打了一个比方:人的全部精神生活犹如一座漂浮于海上的冰山,意识只是呈现在海洋表面上的一小部分,潜意识则是海洋下面的那巨大的山体,人的精神生活的这三个层次是紧密联系的,又各有不同的性质和特点。弗洛伊德认为科学的研究就是要透过人的精神生活的表层,揭示人的全部精神生活的原初基础。
  意识是呈现于表层的注意中心部分,包括感性、意志和思想等精神活动,属于片断的、零碎的、暂时的东西,始终处于捉摸不定的状态,但可以用语言来表达。
  前意识是意识同潜意识之间的过渡领域,属于暂时退出意识的部分,还有可能被召回到意识领域去,即可以再次复现或被回忆,是来自意识的东西如想法、印象等暂时储存的地方,从本质上说,它属于意识领域。
  潜意识是潜伏在人的心理深处的、人们意识不到的,在正常情况下也体验不到的一种精神活动。弗洛伊德说:“无论何种心理过程,我们若由其所产生的影响而不得不假定其存在,但同时又无从直接感知,我们称此种心理历程为无意识。潜意识主要是充满着不容于社会的各种各样的本能和欲望,它虽花费很大的气力,也极难被意识所接纳,或根本不能进入意识领域。因此,潜意识成了人的本能欲望以及与之相关的被压抑的情感、意向的贮存库,它具有强烈的心理能量,总是伺机渗透到意识领域,以求得满足,从而构成了人类一切活动的总源泉。潜意识的特点:一是原始性,无论从人类系统发展还是从个人心理发育来看,潜意识都源于人们心理中的原始与非理性的低级部分;二是冲动性,潜意识具有强大的内驱力,不顾一切追求快乐满足;三是非时间性,潜意识的活动与时间没有任何关系;四是封闭性,不受外部任何现实的制约。上述特点是互相联系的。
  在人们整个精神活动中,意识、前意识和潜意识的关系,究竟是怎样的呢?弗洛伊德把潜意识系统比作一个大前厅,无数的本能欲望、冲动,彼此喧闹、相互拥挤地住在这里,和前厅相邻的是一个类似接待室的小房间,意识就住在这里。而住在大前厅的潜意识的各种冲动都希望进入意识的房间内,于是就彼此冲撞着,争先恐后地向接待室的门口挤去。但门口有一个守门人,必须由他来传递信息并严格检查,如果没有得到守门人的允许,就不能够进入接待室,就意味着它们是不适合意识的,这样实际上就被压抑;但即使有一些欲望和冲动,成功地越过了门槛,守门人允许它们进入接待室,也不一定都成为意识,它们只是前意识,只有当它们成功地引起意识的注意时,才能成为意识。从前意识到意识,或者从意识到前意识,都是转眼之间的事,二者虽有界限,但却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但是,被压抑到潜意识中去的东西要想重新回到意识里来,那就极为困难了。因为潜意识和意识之间壁垒森严,守门人绝不准潜意识中的欲望、冲动随意侵入。
  不管三者的关系究竟如何,在弗洛伊德的眼里,特别注重的是潜意识的存在及其巨大作用。对梦的研究,就进一步论证了潜意识的存在之无疑。潜意识的作用如同一锅永远沸腾的水,无时无刻不在寻找出路,急切地想冲出来。潜意识活动虽然经常不为人所察觉,但它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人们的一言一行。弗洛伊德进而提出了压抑、转移、升华等重要概念。所谓压抑指把意识所不能接受的欲望、冲动、意念、情感和记忆压制在潜意识中。压抑可以阻止人们看不到某些东西,或将所看到的东西加以歪曲。压抑就是造成许多变态行为的原因。潜意识的本能冲动受到抗拒而被压抑到心理结构的底层,并不意味着消失,相反它的作用力变得更大,渗透力更强烈,它或者顺利进入意识领域,或者在某种条件下以变形的方式进入意识领域,这就是转移。在非正常人那里,转移表现为歇斯底里的病理状态;而在正常人那里,转移表现为梦境和日常生活中的过关行为,如口误、笔误、遗忘等。最理想的转移方式是把本能冲动转化到被社会所认可或赞许的目标、对象方面去,这就是升华。潜意识的升华被弗洛伊德广泛地应用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用来解释人们的各种创造性活动,艺术家的创作,就像处于梦的工作状态一般,其间不乏凝缩、转移、象征和润饰,经过这各个环节之后,最终艺术家的潜意识动机获得变形的满足宣泄或升华,而这种升华的结果便是文艺作品。
弗洛伊德认为,潜意识机制构成了人的惯常行为的模式,构成了人格的动因。20世纪20年代后,弗洛伊德开始从人的现实生活来考察人的精神活动,进一步提出了人格结构的理论,这一理论是弗洛伊德思想发展的一个重大成果,把它可看做是精神分析推及到社会学乃至哲学的过渡环节。
  弗洛伊德认为,现实生活中的人的整个人格是由本我(id)、自我(ego)和超我(saper ego)三个部分组成。本我是最原始的、与生俱来的潜意识的结构部分,它由先天的各种本能和欲望组成,处在潜意识的深层,构成人的生命力的内在核心,是人进行一切活动的内驱力,也是人格形成的基础。其主要机能是直接消除由内外刺激所产生的机体兴奋过程,即获得能量释放和解除紧张状态。因此,它遵循快乐原则,与外部世界不发生直接关系,不受理性和逻辑的法则的约束,也不具有任何价值、伦理和道德的精神实体,是人的精神结构的一部分。自我是在周围现实世界的影响下,逐渐从本我的表层分化出来的,是本我和外部世界的中介。自我的任务是调节和控制本我的活动,并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超我的活动。它奉行现实原则,正视现实,符合社会需要,按照常识、理性和逻辑行事,是一个人成为社会一员,迈入实际生活必备的素质。在一个人格正常的人身上,自我像其人格的行政机构,统辖和控制着本我与超我,并且为整个人的需要与外部世界进行贸易往来,满足人的长远需要。超我是一种道德化的自我,或者说是从自我中分化发展起来的代表社会生活的规范和社会道德的原则。它是人格中专管道德的司法部门,通过奖惩的手段以控制和引导自我去管制本我的冲动,预防这种冲动发泄出来危及社会。超我按理想原则行事,以良心来要求自己,根据社会行为标准和要求在人的内部世界起作用。超我要求人们应当具有超越现实生活要求的更高的理想,以引导人们进入一个至善至美的精神境界。
  本我、自我、超我三者之间既存在密切的联系,也存在激烈的冲突。当三者和谐统一时,人格便处于正常状态,人的精神就健全;当三者相互冲突时,人格就处于失调状态,发展到极端,人的精神就失常,就会出现病态。弗洛伊德认为,本我中产生自我,自我中产生超我,它们在整个精神活动过程中始终处于相互作用、相互矛盾和相互融合的状态。他还强调,在人格中,以本我为最根本,是人的本质性的东西,是人的心理根本要素;而自我和超我是后天的,是社会给予的东西。
弗洛伊德认为,社会文明的发展过程就是不断否定本能欲望满足的过程,因此,文明和本能始终存在着尖锐的斗争。人类文明的发展,一方面不断加深了对人类自身的本能欲望的压抑,使人倍感痛苦;另一方面又帮助人理解人生的意义和目的,帮助人获得幸福。但是,无论是生的本能,还是死的本能,都不利于社会文明。从生的本能来看,由于过多地消耗了力比多能量,于是就不可能有足够的精神来进行文明的建设;从死的本能来看,当这种本能冲动外显时,便成为破坏或伤害的动力,战争就是如此。因此,为了社会文明的存在和发展,就必须对它们加以限制…
 
2 人类意识的矫饰性分析
“冰山”比喻说明了“意识”内容的丰富性远胜于意识,它不仅是指当事人并未感知的心理实在,而且还指当事人不愿承认的心理实在,许多心理学案例研究都表明:恰恰就是这些当事人不愿承认的心理实在,成为其人行为最真实的原动力。比如,某位领袖人物叱咤风云,运筹帷幄,他嘴里吐出来的口号,即意识层面上的表达,可能是为民族为国家为人民等等,甚至他本人可能也真心在那样想,但其潜意识层面则很可能被一种怕被别人瞧不起的恐惧所支配,因此要处处逞强,不容批评,充分地表现自我角色的独一无二性。
弗洛伊德主义的继承者埃里希·弗罗姆(ErichFromm)说:我们本身内在大部分真实的东西是没有被意识到的,而许多被意识到的却是不真实的……一个并不懂得无意识现象的人会深信,他能说出他所知道的一切,这就意味着道出了真理。弗洛伊德则认为,我们在或大或小的程度上都错误地看待了真理。即使我们真诚地相信我们意识到的一切,我们也可能是在说谎,因为我们的意识是虚假的(E.弗罗姆:《在幻想锁链的彼岸》,张燕译,赵鑫珊校,湖南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94页)
 
3 矫饰的意识与社会系统悖论的关系
经过矫饰的人类意识中必然或多或少地存在一定程度的虚假成分,没有人可能所说所为全部都是其所想所欲,不同的只是不同的人这些矫饰成份的多少不同,即使最真诚的人在一定场合也会说谎,相反,即使最不真诚的人在一定场合也会实话实说。如果用模糊数学对每个人的这种真诚性虚假性进行处理,得出的个人真诚或虚假分布一般呈正态分布。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甚至于人自己与自己的博弈都无不基于这种真诚或虚假分布。正是这无数真真假假的社会博弈,增大了各种似是而非型社会系统悖论的产生概率。若懂得了这一点,人类就会变得更加理性而不轻信,也同时会变得更加包容而温和,因为人们心里会明白有许多表面听起来十分动听的豪言壮语或政治理念并不真的都合客观事实,有许多所谓的谎言其实也十分正常,没必要事事都太较真…
 
结束语
    高度社会化的人类,不得不自觉或不自觉地随时随地压抑许多生物本能,在意识领域中的具体表现就是其意识常常矫饰其潜意识,其间的矛盾冲突构成了人类社会系统中许许多多似是而非型悖论,所以,一定程度上客观存在的意识矫饰性就成为了社会系统悖论哲学的基础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