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产业振兴:关键是原创和市场


  十大产业振兴调整规划和细则陆续出台,有人开始猜测是否还有“10+N”。下一个将迎来文化产业吗?在深圳国际文博会开幕期间,中宣部改革办副主任高书生透露,文化产业振兴规划已报国务院审批,文化体制改革全面提速,未来将启动骨干文化企业培育计划,文化企业上市推动计划及产业基地建设计划,加大对文化企业的扶持力度,包括税收政策优惠、解决融资难题等方面。

  CBN记者昨日采访了多位专家和文化产业界资深人士,他们对出台文化产业振兴规划颇为期待,同时也提出了自己的看法,认为原创和市场是文化产业振兴的关键。

  文化部—南京大学国家文化产业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顾江和上海社科院文化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巫志南不约而同地表示,金融危机背景下,正是文化产业大力发展的良机。

  经济刺激的四万亿元投入主要投向是基础设施建设,而文化消费领域精神产品的生产方面投入不够。顾江认为,“10+N”产业规划纳入文化产业,是国家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选择,文化产业是国家未来经济增长点,应该作为支柱型产业加以培养。

  巫志南认为,文化产业融资少,受金融危机冲击也比较小,如果得到强有力的金融支持,发展会比较快,仿佛缺水的稻田,得到滋润和灌溉,禾苗会迅速成长。

  他认为,文化体制改革已有明确的方向,包括国有经营性文化单位转体改制,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使之变成合格的市场主体;建立统一竞争有序的现代文化市场体系,打破过去按照区域、行政来划分资源的体制,破除条块、地域、城乡分割的格局;改善宏观管理,建立政府管理、行业自律,文艺单位依法运营的体制;转变政府职能,办文艺变成管文艺等。

  顾江分析说,文化产业振兴规划要解决好几个问题,包括文化主体培养、产业政策扶持、产业引导等问题。鼓励什么、限制什么,国家要发出强烈的政策信号,同时通过税收政策,真正拉动文化消费。

  文化产业的源头是原创作品,但目前好的原创比较缺乏。上海多媒体产业园发展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师大注意到,从事源头创作环节的人员收入水平与国外相比有较大差距,这样最优秀的人不愿意进入。

  朱晓晔不久前刚刚注册了自己的公司,作为原创内容和生产企业之间的中介平台,他认为自己找到了一片“蓝海”,比如帮助原创的卡通形象与生产型企业结合,寻找更多赢利点。他期待文化产业振兴规划对类似的专业中介结构也能给予财政、税收政策扶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