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开“达芬奇”的骗人密码


背景:近日,达芬奇家具造假的新闻引发广泛关注。在国内颇具名气的高端家具品牌达芬奇家居,声称自己销售的家具是意大利原产的国际超级品牌,使用的是高档名贵原料。然而就是这样自称100%意大利原产的达芬奇家具相当一部分产品不是产自意大利而是中国广东东莞;这些家具“出口转内销”,从中国运往意大利,然后再运回中国,便变身为达芬奇公司所说的100%意大利原装、国际超级品牌家具。经过检测,消费者购买的达芬奇家具甚至被判定为不合格产品。一时间,信任危机横扫各个行业,尤其是主打国外进口的高端品牌。

其实近几年来,国内假洋品牌不断被曝光,厂家挂羊头,卖狗肉,以国产冒充进口品牌的事件层出不穷。从号称源自德国的欧典地板,到宣称是美国品牌的施恩奶粉;从自称意大利生产的“吉诺里兹服装,所谓丹麦国际知名音响品牌香武仕”;从“美国阿诗丹顿再到今天的达芬奇家具,不知道有多少“假洋鬼子”被消费者辱嘲唾弃,手起刀落。

“假洋鬼子”从来就不少,鲁迅很多年前就已对“拖着假大辫,脱掉大褂”的假洋鬼子进行了讽刺怒骂。可悲的的是,“民族之魂”并没有彻底唤起国人灵魂的升华,毕竟“达芬奇”们从不孤单。人们开始反思,为什么现今社会如此多的闹剧一再上演。

有人说这是一个国民的劣根性,健忘而且贪图面子;有人说这是社会道德滑坡所致,一切唯“钱”是瞻;也有人说这是政府监管的漏洞,市场经济运作的污点……但无论归咎于哪方面的原因,终归落到三个方面:消费者、企业、政府监管。

消费者——“爱你在心口难开”

达芬奇家具出海换装,贴胸毛、隆鼻梁最终目的还是为了取悦消费者。消费者有这样的消费需求,自然市场就会提供这样的产品,毕竟道德对于市场供销运作的约束微乎其微。

于是乎,达芬奇在海上飘荡一遭回来变身价倍增,变得高端时尚。那为什么这么多年来,如此多的消费者上当受骗,而它依然屹立不倒呢?其实这得从它的消费人群说起。首先,多数真正的洋品牌产品确实比国产品牌好;它们不但质量较好,而且使用更为安全,不像许多国产货,屡传有假有毒,还经常没用几天就宣布罢工。尽管国产产品如今已能占领世界各国的平价商场,但能够出国的产品大都不是耐用品,技术含量不高,消费者好用则用,不好用则弃,这远不足以抵消崇洋情结。对于洋品牌的迷恋无可厚非。其次,作为达芬奇一张3万元的床能卖到30万元,能够消费的起此类产品的人大都是社会的上层人群,即使发现了自己买了假货,也一般是打掉牙往肚里咽,毕竟没有人想宣扬我花一百万,买的是假货如此,“达芬奇”以洋品牌的外衣来吸引消费者,又以高雅、时尚的舆论宣传来迷惑消费者,以至于最终被揭露竟是“记者半年的卧底暗访”。

企业——“一颗老鼠屎坏了满锅粥”

首先,作为“达芬奇”这个企业而言,或许他们能够预料到今天的结局,只是没有预料到这么快而已。“三鹿”奶粉引发的质量安全问题至今使得人们心有余悸,而“达芬奇”认为自己的包装手段高超,根本没有人能解开“达芬奇密码”。但聪明反被聪明误,世上没有不透风的墙。把产品从中国港口运到意大利,贴上标签,采购的形式运回国内,称为“意大利原产”。但家具所使用的原料是高分子树脂材料、大芯板和密度板,而不是意大利名贵木材白杨荆棘根;并且家具出产地标识模糊,仅这两点就足以戳穿他们的诡计。

其次,作为“达芬奇”的同行,应该会有很多厂家都知道其如此包装销售的方式,但为什么作为竞争者没有举报出来,揭发出来呢?原因有两个,一个是那些了解内幕的同行也采取了这样的方式,类似于行业潜规则,与“达芬奇”同处在一个壕沟;再一个是了解内幕的同行担心揭发出其内幕,会引发整个行业的震荡。毕竟“达芬奇”在行业内是数一数二的龙头企业,并且家具行业有属于耐用消费品,造成震荡的局面会是的整个国内家具行业受损。因此,各个企业都不约而同的噤声,在市场上不约而同的把握着一个平衡的度。

说到这里,或许很多人想起2010年北京强进太阳能自曝行业生产成本一幕。与此不同,太阳能行业本身是一个民族产业,各个品牌的成型都是消费者“用脚投票”产生的,每个品牌的背后都是生产、销售、物流、管理等各项综合费用与品牌利润的综合,而不存在虚假的品牌包装来迷惑消费者来赚取暴利。自曝内幕和被揭露真相的背后,一个是哗众取宠的闹剧,一个是无奈的“泪水”话剧。

政府监管——摆脱“中国足球”思维

中国足球向来的疲软,源于多方面的原因,但主要的原因有两个:一个是球员自身角色的不明确,对于责任的推诿,以至于赌球、黑哨的横行;其次是心里状态差,“恐韩”“恐日”……球场上脚软,球场下拳硬,一度空耗球迷的热情和信任。

其实政府的市场监管部门也是一样。在众多企业在市场行瞄准消费者的钱袋的时候,能够保证企业在合乎规则的竞争、比赛,而不是和企业一起哄骗消费者。要明确自身的角色定位,政府监管应该是市场的“裁判员”,公正公平的维持市场秩序,肩负其监管裁判的责任,不能为了地方GDP而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吹黑哨”等等。对于此次家具行业的震荡,家具行业内的协会、商会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在“媒体不举官府不究”的状态下如何让企业能够有一个正常的发展空间,让消费者有一个放心的消费环境才是当下思考的重点。

作为太阳能行业,假名牌、傍名牌的现象也层出不穷。可喜的是,我们看到行业的一些列政策正在对行业洗牌,正在逐步涤清杂乱品牌。2011年年初的海宁质量门震荡了整个行业,接着在武汉展览会上能效分级开始出台;此外接连三次的家电下乡,通过审查给与下乡资格的形式,对于太阳能行业的大小品牌给与官方认证。作为新能源行业,太阳能行业协会、各地商会在红牌、黄牌的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太阳能发展任重道远,政府仍需加强监管,保证太阳能行业公平竞争的环境。

总结:作为新兴的太阳能行业,经历了市场培育阶段、发展阶段、井喷阶段,目前正在进入市场的洗牌阶段。竞争在所难免,但是市场有市场的规则,产品永远是质量为先,服务为后,品牌是在消费者对于产品质量和服务认可的基础上形成的认可性标识。“欲速则不达”,太阳能企业在当下的发展的过程中切不可为了品牌而品牌,放在第一位的还应该是产品的质量。另外,作为太阳能行业的从业人员,从“达芬奇”事件应该清楚的认识到:人们对于洋品牌的追捧的背后是对于其质量的认可、安全的放心、品牌的追捧。而国内自主品牌在国际上的地位与我国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地位极不相称,亟须打造更多有国际影响力的民族品牌。这正是我们这个土生土长的民族产业的机遇和挑战。做好质量和服务,或许是我们太阳能行业迈步国际的第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