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重标准终害己


  英语教育培训界名人罗永浩日前在其微博中曝料,称自家的西门子冰箱存在质量问题,门老是关不严。很快,在这条微博的评论中,有许多作为西门子用户的网友也反映了类似问题。鉴于名人微博的影响力,西门子公司在其官方微博发表了一份声明,称将为出现问题的用户提供上门检测维护服务,但并不承认这是质量问题,不会(像网友建议的那样)召回产品。

  对于西门子的这种态度,网友们当然不认可,连罗永浩自己也说:“西门子对中国市场的产品质量问题,还不是一般的漠视。”而有的网友则进一步批评指出,西门子冰箱门这件事再一次印证了一个可悲的现实:即使是口碑良好的德国制造,到了中国也一样会贬值。之所以如此,是因为洋品牌觉得中国市场好对付,中国人能将就,就开始在许多方面奉行双重标准。试问,如果冰箱门关不严的问题发生在欧美市场,西门子敢不召回吗?

  在中国市场实行双重标准的洋品牌,西门子不是第一家,也不是最后一家。近些年不断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并一再被指责实行双重标准的洋品牌,欧美日韩哪个国家的都有,衣食住行哪个领域都有。对于饱受诟病的双重标准现象,专家分析指出,从产品质量、技术标准、售后服务到危机处理,跨国公司在国内国外执行两套标准的现象的确存在,而且长期大量存在,但双重标准之所以产生,与中国的监管环境、标准制定、法律环境和消费文化的发展现状不无关系,这是跨国公司的“本土战略”与中国市场状况博弈的结果。

  在中国市场许多洋品牌能够奉行双重标准,即使受到指责还依然“敢于”继续执行双重标准,其根源在于,在这些洋品牌看来,中国市场的“违法成本较低”。事实上,我国法律法规对包括欺诈在内的市场违法行为的惩罚力度相比欧美发达国家确显不足。比如在美国,商家一旦被消费者起诉欺诈,在事实清楚的情况下,会导致一个公司破产,而在中国只不过是无关痛痒的赔款和道歉。正是因为在我国的违法成本太低,才壮了一部分商家在中国利用双重标准侵害消费者权益的胆子。

  然而,不管是谁,在中国市场实行双重标准,虽能得一时之逞,但最终都不会有什么好结果,事实终将证明,这是一条引致自我毁灭的不归路。早就有学者指出,一些跨国公司长期以来存在着一个严重问题,即把中国当作一个推销二流产品及服务的市场,这种态度正是他们奉行双重标准的深层原因。这既是一种带有明显倾向性的歧视态度,也是一种致命的短视行为。一直以来,由于种种历史的及现实的复杂原因,跨国公司在中国市场已经习惯了这种态度,而这种态度也并没有影响他们在中国市场的既得利益。然而随着中国市场的不断发展完善,中国政府、企业和广大消费者逐渐变得成熟起来,跨国公司歧视的眼神已经随着笼罩在它们身上的光环的褪去而失去遮挡,变得十分刺眼。

  雀巢、杜邦、宝洁、百胜、联合利华、亨氏……众多在华跨国公司近些年均不同程度地遇到各种信任危机,这种危机无一例外地基于宽泛意义上的双重标准。危机本身已表明我们正变得成熟和积极起来,而信任危机之后,不可避免的一个结果是跨国公司双重标准路线的破产。我们已经看到,跨国公司在应对这些危机时,已经开始显得被动,并一再暴露出其短视——或者手足无措,胡搅蛮缠,或者缺乏经验,东突西撞。而在双重标准上失尽面子的企业,不仅会遭到国内同行的反对,还会成为其他参与竞争的跨国公司的攻击对象,更会遭到中国政府职能部门和广大消费者唾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