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宝的背水一战:当生意遭遇理想


  在遵循基本的商业规则和市场制度下,无所谓“奸商与否”问题,道理很简单,只要违反公平、公正、公开的市场规则,法律体系就应该启动惩罚措施,减少和杜绝这样的行为,当然前提是相对完善的市场规则体系。现在的问题是,一边是为了生意和战略,努力寻求升级与转型的淘宝;一边是为了理想和未来,努力寻求生存与希望的小卖家。

  当生意遭遇理想时,解决之道应该是什么?在冲突(死扛)、妥协(双方变更谈判条件)与第三条道路直接按,这种拉锯战将会在何种选择下收场?

  第一领导力中心发现,无论如何,死扛对双方的好处几乎为零,得罪广大中小卖家,尤其是这些支撑起淘宝半壁河山的群体,淘宝冒得风险不可谓不小,而部分小卖家动辄拿“稳定”或“就业”来呼吁政府干预的做法,也只能是解决问题的权宜之计,市场的问题显然还是应该交给市场解决,第三条道路到底在哪?

  就问题谈问题显然无解,而对抗的出发点,从一开始就不是谈判砝码,妄想对方迫于压力而妥协更是雾里看花。根据市场经济的原则,除了冲突和妥协外,最可能的第三条道路是:釜底抽薪——竞争者乘虚而入,出现另外一家“淘宝”(可以是先有的竞争者,也可以是某投资公司火速建立起的交易平台),登高而呼,告诉所有的小卖家,与其争吵,不如换一个选择,来“淘金”、“淘银”亦或是“淘钻”吧(假设名字),在这里,你们不会被当作“被抛弃”的客户。

  对于淘宝,这条道路既是风险(无意中培养了一个实力派竞争对手),也是机会(化解当下的对抗危机);对于小卖家而言,也同样如此,因为你不知道接下来选择的这个平台,是不是会在若干年之后,再次面临和当下同样的“被抛弃”。那么,双方是否有交集部分(共同利益),一方的生意能否兼容一方的理想?

  这个问题事关双方当事人,我们不敢做任何的臆测。第一领导力中心发现,对于中国绝大多数成长型企业而言,他们在转型中也将面临类似的“淘宝困境”:

  1、客户转型困境:是抛弃原先支撑企业成长,但已经不是企业未来核心目标的小客户,还是断臂求生,哪怕是牺牲当下的现金流和以往的客户关系,也要实现企业升级?

  这个不光考验企业家的眼光和决心,更需要企业在运营体系上进行有计划的实施,无比减少摩擦到最小。

  2、员工转型困境:是舍弃原先跟随自己创业,但已经跟不上企业现阶段成长速度的老员工,还是采用诸如“老人老办法,新人新办法”的中间道路,在情感与业务中寻求平衡,或者是痛下决心,清除现有老员工的转型阻力,注入有助变革的新生力量?

  这是一个比客户转型更难的问题,不光有剪不断理还乱的情感,更有基于企业未来发展的稳定考虑,若是因此一蹶不振,将成为企业家做出选择的关键考量,“对人不对事”往往在这个时候成为决定力量,这也是企业家需要超越与突破,寻找解决之道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