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统的客观态及其人文态
廖仁平
关键词:系统 系统状态 客观存在 主观意愿
提 要:简要介绍了人类社会系统的客观存在态与主观人文态的区别与联系,初步揭示了包容的合理性及效率性。
所谓系统的客观态就是系统内在规律决定的态,它不以少数人的意志为转移。
所谓系统的人文态即是受人的主观意志及行为影响后所形成的态,它是系统非人要素与人文要素对立统一的结果。
在人类社会大系统中,人的主观意志及其行为当然也可被认为是一种系统要素或参量参与到系统各要素间的超循环中,所以超越人类本身从历史的哲学的高度来看,人类系统的一切态都可以认为是其客观态的集合。但为了研究人的主观能动效应,可以在一定时期内将系统中的人文参量单独分离出来考察。为了考察方便,可以将一般正常情况的系统变化结果(包括正常人文性质参量的作用)视为是客观态,而将人文参量有较大变化(如人们采取了新的政策方针、人类政治经济结构有了重大变革之时)时的系统变化结果视为是人文态。
是不是人文态就一定比客观态好?不一定!这也是一个概率性问题。当人为干预不当时,人类社会的系统态并不好,而当干预得当时,才可以出现一种好的局面。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人为努力的正面好效果仍是主流的,否则人类也不会进化到今天的文明程度,但也有人为干预失当的很多教训。
什么时候“无为而治”好?什么时候改变人文性质参量对系统进化进行干预好?这要看系统的客观状态及人们的认识能力等。不断地虚心学习、积极探索并随时随地纠正错误,达到成功的概率就大些。
系统发展过程中,可能出现无穷多的态,各参量的动态均衡曲线也有无数多条,但从哲学上讲,必然存在着人们认为是“好”的态集合,此集合中的各态都是人们乐意达到的,但人们的认识局限及能力局限,使其真实达到的态有可能不在这些“好”态集合中。但人们经过不断学习思考并实践提高,充分认识社会系统中广泛存在着的各种悖论的对立统一本质性,则可望提高达到“好”态的概率。
认识正确仅仅是达到成功的“好”态的必要条件之一,它离成功尚有较远的路程。还要看客观条件是否具备实践这种认识的能力。
一些伟大的先知者们可以“正确地”设计出诸多未来的“好”态来,但极有可能超越了现实的实践能力而又并不自觉,若这些人执政强行推行其设计,极有可能给人类带来灾难。空想社会主义的失败算一例吧。
许许多多的应当,不能说就都是空想,它们也可能是人类社会系统未来的“好”态,但它们现在不是或者说现在实现的概率很小。在社会实践中近期被呈现出来的可能性不大,即使真的被强力呈现出来了,也不具备稳定存在下去的社会基础,变质衰退的概率很大。因为按这些所谓的“好”态所产生的一系列行动,相对于客观稳定有序结构而言,仍然只能算是一系列人为的强制性干扰,当这些干扰的强度没有达到改变系统有序结构的强度和持久度时,新的稳定结构不会产生,只会产生一些暂时看来象是新结构的过渡态,在此过渡态时,一旦其人为干扰不再持续时,系统会很快地回到它原来的稳定态。
当然,也不能排除当系统已经达到某一变革前夜时(系统的混沌态),人为助推一下可以将人文“好”态顺利地提早实现。这可以比较科学地解释特定历史条件下英雄造时势这种历史事实。
虽然人类主观上总想多快好省地进行文明建设,但因人们认识水平与实践能力的局限性及系统本身演化的动态复杂性决定了许许多多社会系统悖论现象的不可避免,如果人们认识到了这一点,就会变得更加包容、博爱,也会因此而更有效率地进行文明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