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记得年初,也就是春节刚过的片刻里,那马不停蹄的新闻报道中随处可见的是“用工荒”字眼,是那样的夺人眼目,稍显夸张的说,到处都导演的是所谓的用人单位的“抢人”大战,覆盖了大江南北和长城内外。甚至还诞生了“你抢人了吗?”式的流行语。
让外人觉得我们国家的就业环境恰是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供不应求的表象呀!愈演愈烈的是有些地方政府推出的所谓“春风”行动俨然像一场“拦人”行动,大有要拦住人才不外流,把人才留在家门口,用实际行动来捍卫“肥水不流外人田”之势。不管你是否“人才”都得到一致的挽留和尊重。也许,这些所谓的“人才”在当时真正体会到了受宠若惊的韵味吧。
读起此文求(求职者,问问自己你凭什么要求每月1.5万工资?),感慨良多。不管此文是否虚构还是事实,实话说,这是一篇很好的文章,不然就不会引起如此热捧。这样的一篇文章注定会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激活了人才市场供需矛盾的本源:需者挑剔,求着更挑剔!这不是人才需求关系的矛盾,而是从人才需求的双方利益的博弈中派生出来的新矛盾,是不可以轻易调和的矛盾,因为这里面包含了太多的主观意愿,覆盖了本来就少得可怜的客观因素。显然已经不再是简单的人才供需矛盾。
人才供需关系的矛盾应该叫做矛盾中的基本矛盾,是可以通过一些社会政策和有关机制予以调解的,比如,前几年技术层面的能手级人才相当匮乏就引起了社会和政府当局的普遍关注,从中央到地方都先后相应的制定了加强职业教育和促进职业教育的发展规划。而由人才供需这一基本矛盾派生出来的新的矛盾也许就是人才供需关系中的主要矛盾,也可以看做是人才供需关系中矛盾的主要方面,这就应该另当别论,区别对待。要想解决好这一矛盾还得从长计议,很棘手,不容易。
经济学上有个名词叫做:自愿性失业。用这个名词来定义和概括“要求1.5万月薪者”也许不是很恰当,但终究可以让人跟着这样的感觉走:那就是求职者与现实情况格格不入,高估自身条件,只能“被动”的归入“自愿性失业”大军一族。
话说人才供需关系,有求必应,有供有求,天经地义。很是简单的关系为什么到现今社会就如此复杂的不可调和呢?是人的思想进步了吗?还是社会要求太苛刻了?答案很难作出。唯一可以肯定的就是随着社会的进步,供需双方的要求也在与日递增,变化无常。诚然,需要一份工作的所谓“人才”提出适当的要求当然无可非议,于情于理。而用人单位招聘所谓的“人才”当然也会要求才尽其所用,符合既定标准。彼此条件之苛刻,丝毫不亚于现代社会的男女谈婚论嫁之约,不仅仅只是双方注入了感情就可以顺理成章,水到渠成。还得门当户对,复杂得很呢,讲究的是经济实力,谈房论车,无所不及。这就是现代人思想的境地演变成彻彻底底的行动之标的。
不得不承认的是,这是一篇即反映了眼前的人力资源市场上凸显的社会现实问题,又彰显了现代社会在日新月异进步的过程中必须要加强对诸如此类矛盾体的优化和调和之紧迫感。想想自己当年找工作的情景,真觉得委屈万分,那真是在求一份工作呀,不计较工资报酬的多少,只有一个最低标准:能养活自己就可以。而现今的求职者,哪个不是一身名牌装束?哪个又不是挑三拣四?有多少个愿意从基础工作做起呢?都是恨不得直上云霄,逍遥自在的过一天,然后领着高薪,优哉乐哉。丝毫不介意自己有没有这个资格和权力来享受如此待遇,心里还想着这一切本来就应该如此,没有一丝甘于奉献,先苦后甜的思想修养。这真是一种悲切的社会之痛。
回过头来,我们也不难发现,作为用人单位的一方似乎也不着社会主流之调。要求异常苛刻的同时也就越难招聘到所需的人才。本文中的面试管,我个人觉得也不是很合格的那种。有点显摆和做作的意味。直接淘汰“迟到”的人才也许是构成他白忙活一天而无所收获的直接原因,况且,这部分所谓“迟到”人才还算不上真正迟到,因为约定的时间还未到,哪怕最后一份钟您作为面试官也应该尊重!但他非但没有自我问罪,还行文指责应聘者,看来这也是一种“素质”,太主观自我的素质。这种主观的“素质”和应聘者主观的“愿望”相交,难免出现矛盾,也就必然构成了:“需者挑剔,求者更挑剔”的主观“矛盾”。如前文所赘述一样:这种矛盾将难以调和!
从某种意义上说这种矛盾的存在其实也就是春节过后的片刻里愈演愈烈的“抢人”大战的导火线和直接缘因。从辩证法的哲学观来看,此类矛盾的存在当然是可以推动当今社会人力资源市场向前发展的,在用人单位和求职者的这种主观博弈中必将使人力资源市场趋向于健康、有序、合理和成熟。
凭什么要求月薪1.5万?
评论
20 vi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