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争鸣”的科学合理性
廖仁平
关键词:百家争鸣 科学 民主
提 要:简要分析表明“百家争鸣”是真理传播及有效集中民智的必要条件之一。
允许“百家争鸣”,在专制时代是统治者的恩赐或政治胸怀;但在专业化分工越来越细、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的当代,因为每个人所掌握的真理占全部真理的比例已经变得很小,任何统治集团为了能较全面地掌握事实真象,都必须建立一种有效集中民智的机制,所以“百家争鸣”已经不再是统治者的恩赐和胸怀了,而是国家兴旺发达的必要条件之一。
以学者研究为例,在某学者发现了某真理的早期,此真理往往并不为民众所理解,同行学者们有时候也会不理解甚至于还会反对。这其实非常正常。因为专业化分工致使每个人的知识相对整个知识领域变得微不足道,探索者经过艰苦奋斗幸运地发现了一个新知识点时,别的人不理解是因为他们的脑子中暂时还没有新知识点的内容。此时若不提倡“百家争鸣”,新的真理为大众所接受的道路就会非常曲折。大民主投票(投票人数太多,且不懂新理论的人比例太大)对新理论是否正确进行表决是无效的。同样道理,大民主投票对创新程度较高的社会发展方案进行表决是没有效率的。只有小民主(或专家民主,即仅仅在基本上懂得其方案利弊者的专家们小范围内投票)投票方式才是有效率的。
也正是因为专业化分工的存在,所以民主应当是“知道者”、“相关者”参与的民主,或专家型民主。太多的外行投票者的存在会产生大比例弃权票。
明白了人群认识的模糊性和正态分布性,及新真理最初往往掌握在少数人手上这个道理时,理性的社会自然就应当形成一种尊重少数人的习惯,充分鼓励各种意见在不影响民主的前提下百家争鸣。同时也允许一些重大社会变革方案在大多数人都不太理解时有进行试行的机会。“百家争鸣”是真理传播及有效集中民智的必要条件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