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乎所有人都认为,8月全球股市的集体“跳水”是标准普尔的杰作。这家权威金融分析机构下调了美国国债的信用评级之后,整个世界都失去了根基。这一切似乎显示出了标准普尔强大的影响力,然而,对于其母公司——历经百年的媒体信息业贵族麦格劳希尔集团而言,这不能算是一件好事。毕竟,标准普尔旗下畅销80年的知名杂志《商业周刊》已经被卖掉,如今其独立性和公正性又饱受质疑,麦格劳希尔集团可谓“损兵折将”。
其实,与新闻集团等一众老牌媒体巨头不同,麦格劳希尔集团一直努力追赶着时代的潮流,尝试着新的商业模式,且为此不惜“壮士断腕”。
“我们力图把一个靠广告收入支撑的生意,变成数字的、电子的,靠准确、快速的内容来获取收入的生意。我们称之为‘聪明的内容’。”哈罗德·麦格劳三世——麦格劳家族第四代、麦格劳希尔集团现任主席如是说。事实上,正是在他接任总裁后不久,各种压力开始铺天盖地而来。
三世传奇
在旧的时代里越是忙碌,越是成功的人,就越容易忽视新的时代。在工业时代风光无限的麦格劳希尔集团,同样面对信息时代的考验。
“我们将剥离那些无法使我们成为市场领袖的业务。”曾经担任公司CEO的约瑟夫·迪翁如是说。事实上,麦格劳希尔不仅善于并购,也会毫不犹豫地舍弃不需要的东西,无论它曾经多么优秀。《商业周刊》就是最好的例证。这本由麦格劳希尔公司一手创办的刊物有80年历史,曾是全世界发行量最大的商业杂志。
2009年底,在正式宣布《商业周刊》出售给彭博社的交易完成之后,集团董事长兼CEO哈罗德·麦格劳三世看上去仍然对《商业周刊》恋恋不舍,他说:“这是‘正确的决策,令人伤感的决定’。《商业周刊》的品质是超一流的,只是,它的存在不符合公司的战略。”事实上,早在1995年,在哈罗德·麦格劳三世的主持下,麦格劳希尔集团又进行了业务重组,将成长最好的三大业务列为主业:即教育、金融服务、信息和媒体服务。
在出售之前,麦格劳三世并没有谈及《商业周刊》在财务上是否已经算是“不良资产”。毕竟,从2005—2008年,《商业周刊》的广告量以几何速度下降,已经成了集团平均利润率的拖累。虽然《商业周刊》的网站在2008年平均独立访问用户达到920万,但是,相对于其4300万美元的亏损,在线广告微薄的收入不过是杯水车薪。
哈罗德·麦格劳三世个子不高,戴着一副金丝眼镜,文质彬彬,面对媒体,他说话不多,似乎每一个词都会斟酌。身为创始人詹姆斯·麦格劳的曾孙,“身不由己”是哈罗德·麦格劳三世的宿命。少年时代的哈罗德·麦格劳三世从没想过成为公司CEO,甚至一度想成为美式足球队的后卫或者守门员。后来,他还是按照家族的传统进入沃顿商学院,可是毕业后他却选择了通用电器电话公司。
直到1979年,美国运通对麦格劳希尔集团发起了恶意收购:一个美国运通的高管同时兼任麦格劳希尔集团董事,他泄露了麦格劳希尔的信息。彼时,哈罗德·麦格劳三世立刻请假回到父亲哈罗德·麦格劳二世身边。在成功挫败被他称为“一场背叛”的收购之后,哈罗德·麦格劳三世正式进入家族企业工作,历任《航空周刊》出版人、出版部门负责人。在这个部门工作时,他将旗下60本靠广告盈利的杂志逐一出售,留下来的《航空周刊》也变成了为全球的航空业高管、专家、军队及政府高级官员提供个人定制信息的服务客户端。
从事信息行业的麦格劳家族有着贵族式的低调作风。已经年过60的哈罗德·麦格劳三世也会说起Facebook和嘈杂的Twitter,但并不太热衷于商业交际:在2009年前,他没有参加过达沃斯论坛。然而,在几次三番地宣布中国市场未来会强劲增长之后,他马不停蹄地拜访了中国的官员与媒体,最终也出现在了2010年的达沃斯论坛上。
自1998年接任集团CEO之后,摆在麦格劳三世面前的是信息产业的革命,他不得不将这个诞生于工业革命初期的巨人带入数字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