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普风波


  有观点认为,金融业务对麦格劳希尔公司而言,最初只是一个无心的尝试。1966年,麦格劳希尔公司收购标准普尔时,它并不赚钱。在上世纪60年代到70年代,标准普尔对集团的贡献都很微小,而《商业周刊》当时的声势却如日中天。

  当时,银行是资本市场的主宰,它可以评价贷款的对象。而上世纪70年代之后,当投资者的选择日益丰富之后,他们需要第三方的评价机构来提供对资产质量评定的专业意见,于是标准普尔的经营开始好转。随后,标准普尔与穆迪、Fitch一起成为了美国政府指定的

  官方评级机构。随着资本的全球化,标准普尔的业务也不断在全球拓展,成了麦格劳希尔集团最赚钱的业务。

  实际上,曾经貌不惊人的标准普尔在全球化时代才成为了真正的千里马,无疑,麦格劳希尔公司是真正的“伯乐”。在一个未来趋势晦暗莫名的时代,从无数微不足道的业务中发现未来的优质资源,麦格劳希尔拥有这种能力。也因为标准普尔,麦格劳希尔集团无愧于信息时代“信息提供商”的身份。

  然而,随着贝尔斯登、雷曼兄弟等公司破产、爆出越来越多的丑闻,他们头上由标准普尔赋予的“AAA”级亦成了一个笑话。从2008年下半年开始,麦格劳希尔集团被不少媒体称作金融诈骗犯的同谋,其商业模式被认为是全球金融风暴的始作俑者。

  “我们与金融服务业中其他的参与者一样,曾经对未来有不准确的估计。”2009年可称是哈罗德·麦格劳三世的梦魇。昔日白宫的座上客、布什家族的世交,如今却不得不出现在各式各样的白宫审查、聆讯现场。尽管麦格劳希尔集团最终通过了腐败审查,但标准普尔的

  信誉和权威性已经打了折扣。华尔街人尽皆知的事实是:客户接受评级企业的服务常常会拒绝付评级费用,直到最终拿到AAA级别。

  “不管什么样的商业模式都可能带来一定的利益冲突,都可能被某些势力利用。”哈罗德·麦格劳三世一遍又一遍地如此解释。然而,即使在金融危机中栽了跟头,标准普尔的商业模式也并没有太大的变化,亦为2011年的“美债危机”埋下了种子。

  2011年8月5日,标准普尔将美国的信用等级从AAA下调至AA+之后的首个交易日,道琼斯工业指数暴跌了5.5%。随即,愤怒的奥巴马政府开始抨击这家评级机构。但是,《经济学人》杂志指出,尽管标准普尔存在很多问题,但美国政府仍该对此予以重视,促进美国尽快满足3A级别的要求。可见,标准普尔的信誉在慢慢恢复。

  这毕竟是美国历史上第一次失去AAA级别。在口头攻击之后,美国司法部已经与美国证交会联手,彻查标准普尔于金融危机时对按揭抵押证券的评级。

  8月22日,麦格劳希尔集团宣布,标准普尔现任总裁戴文·夏尔马将卸任总裁职务。花旗集团部门首席运营官道格拉斯·彼得森将出任标准普尔总裁。随后,哈罗德·麦格劳三世正式宣布,标准普尔已经被拆分成两个独立的部分——标准普尔和麦格劳希尔金融,信贷评级服务和金融信息业务从此分开。

  面对内忧外患,麦格劳希尔集团看似别无选择,只好撤换夏尔马以平息各方怒火。而美国政府债台高筑,又是不争的事实。无论如何,美国政府就降级事件对标准普尔施加的强大政治压力令市场和大众担心,恐怕对美国持有不同意见者会更加不敢披露真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