兼听则明 偏信则暗


兼听则明 偏信则暗
 
廖仁平
 
关键词:系统悖论 实例 概率
 
 要:“兼听则明,偏信则暗”的概率性解析就是每一个人都是概率性地了解事物真相的一部分,集中多个人的认识就是一种概率相加处理,概率相加必产生一种更大概率的正确认识结果。
 
“兼听则明,偏信则暗。”成语,意思是要同时听取各方面的意见,才能正确认识事物;只相信单方面的话,必然会犯片面性的错误。唐朝时,唐太宗问宰相魏征我作为一国之君,怎样才能明辨是非,不受蒙蔽呢?魏征回答说:作为国君,只听一面之辞就会糊里糊涂,常常会作出错误的判断。只有广泛听取意见,采纳正确的主张,您才能不受欺骗,下边的情况您也就了解得一清二楚了。成语兼听则明,偏信则暗就是从魏征劝太宗的话演变而来。(摘自百科名片)
 
  兼听:多方面听取不同意见。明:明辨是非。暗:糊涂,辨不清事实真相。
  指要同时听取各方面的意见,才能正确认识事物;只相信单方面的话,必然会犯片面性的错误。
 
  ·王符潜夫论·明暗》:君之所以明者,兼听也;其所以暗者,偏信也。
 
  毛泽东矛盾论
  多方面听取意见才能辩明是非得失;只听一方面的意见,就信以为真,往往要作出错误的判断。汉代王符《潜夫论·明暗》:君之所以明者,兼听也;其所以暗者,偏信也。是故人君通必兼听,则圣日广矣;庸说偏信,则愚日甚矣。《资治通鉴》唐太宗贞观二年:上问魏征曰:人主何为而明,何为而暗?对曰:兼听则明,偏信则暗。’”
[原文]
  ⑴上问⑵魏徵曰:⑶人主何为而⑷明,何为而⑸暗?对曰:兼听则明,偏信则暗。昔⑹尧清问下民,故⑺有苗之恶得以上闻。舜明四目,达四聪,故⑻共、鲧、欢兜不能⑼蔽也。秦二世偏信⑽赵高,以成⑾望夷之祸;⑿梁武帝偏信朱异,以取⒀台城之辱;隋炀帝偏信虞世基,以致⒁彭城阁之变。是故人君兼听⒂广纳,则⒃贵臣不得⒄拥蔽,而下情得以⒅上通也。上曰:善。
[释文]
  唐太宗问魏徵:君主怎样能够明辨是非,怎样叫昏庸糊涂?魏徵答:广泛地听取意见就能明辨是非,偏信某个人就会昏庸糊涂。从前帝尧明晰地向下面民众了解情况,所以三苗作恶之事及时掌握。帝舜耳听四面,眼观八方,故共、鲧、驩都不能蒙蔽他。秦二世偏信赵高,在望夷宫被赵高所杀;梁武帝偏信朱异,在台城因受贿被下臣勿入;隋炀帝偏信虞世基,死于扬州的彭城阁兵变,所以人君广泛听取意见,则贵族大臣不敢蒙蔽,下情得以上达。唐太宗说:好啊!
 
  唐太宗问宰相魏征:我作为一国之君,怎样才能明辨是非,不受蒙蔽呢?魏征回答说:作为国君,只听一面之辞就会糊里糊涂,常常会作出错误的判断。只有广泛听取意见,采纳正确的主张,您才能不受欺骗,下边的情况您也就了解得一清二楚了。
  
“兼听则明,偏信则暗”已经成为中国近二千年的政治智慧,中国历史上称得上是明君的统治者无不或自觉或不自觉地在践行着这个真理,而那些庸君昏君或暴君们又自觉不自觉地背离这个原则。在悠悠中国历史中,类似于唐魏徵所举的兴衰史实有很多。古人不懂什么正态分布,也不懂什么概率,但他们从其现实实践中直观地就感觉到了“兼听则明,偏信则暗”这个政治学基本原则的真理性。
用概率语言来讲这个道理就是:每一个人都是概率性地了解事物真相的一部分,集中多个人的认识就是一种概率相加处理,概率相加必产生一种更大概率的正确认识结果。
当然了,能兼听仅仅是政治清明的第一步,还必须得会听并能择善而从才可能真正地强国富民。
“兼听则明,偏信则暗”在知识爆炸时代,更具有现实意义。但也不能因此而否定精英的作用。民主应当是科学的民主、是权力主体的民主、是知者的民主、是受公正规则约束的民主、而不应当是简单的每个人投票的民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