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6年第1版,2001年第2次印刷。
《忠王李秀成》的成功之处, 首先是塑造了李秀成这个复杂性格的艺术形象。围绕着浦口封江事件, 深刻地展现了李秀成的内心世界, 把他对洪秀全的不满和愚忠惟妙惟肖地展露出来。浦口是天京的北大门, 守将薛之元叛变, 李秀成从黄山昼夜兼程赶到浦口并重新占领这个重镇, 保护了天京的北大门。此时浦口三面均为清军所围, 只能通过江面和天京取得联系和供给。正在这时, 向清军献滁州的叛将李昭寿派“亲侍”投书向李秀成劝降。不巧这个“亲侍”又在浦口城外被天王的侍卫查获, 劝降信落在天王手中, 天王猜疑之心顿生, 便不顾朝臣洪仁玕、林绍璋的劝阻,决定对浦口实行封江, 断其粮饷, 把李秀成置于孤军无援的困境。此事, 在李秀成军中产生了极大震动。李秀成的贴身部将童容海、郜云官出于义愤, 轮番对李秀成进言, 对策有二,一是率兵过江攻进天京, 杀佞臣洪仁达、洪仁发以清君侧;二是突出重围随石达开远征。此时, 在读者面前出现的李秀成表面上是沉思不语, 内心深处却思绪翻展。作者对李秀成的心情作了细致的刻画:“他的心犹如那坚冰下的河流, 表面平静光滑, 冰下的流水却在不停地流淌、冲激着, 有时还打起漩涡。” 这种表面平静内心激荡的心情, 将要爆出什么样的声音, 他的部将难于猜度, 读者也随着童容海、部云官的轮番进言而以急切心情期待着。李秀成果真对天王没有意见吗?当然不是。对此,作者作了这样的交待“用人不信, 信人不用, 谗佞张扬, 明贤偃避。”“童容海的话始终在他(李秀成)耳边萦回。” 其实, 童容海的看法又何尝不是李秀成的看法呢?但李秀成想的是大局, 是天国大业, 终于他斩钉截铁地宣告:“无论发生什么情况, 弟兄, 浦口—咱们一定要守住。” 他的决心和毅力, 澄清了封江以来部下的不安和混乱情绪, 重新树立一个共同的信念—坚决守住浦口。
在这里, 作者不是刻板地描述李秀成对革命事业的忠诚, 除此之外, 还有一股起决定因素的力量, 就是“愚忠”于洪秀全。他在下决心“守住” 浦口时, 在他思想深处曾闪过两个念头:一是“如此方能不负万岁圣慈”;二是守住浦口击败清军“就可以彻底打消万岁的疑虑”。在李秀成看来, 洪秀全是太平天国的象征, 取得洪秀全的谅解, 矛盾就解决了。顺着这条线索, 小说多处刻画了李秀成的“愚忠”思想。苏州即将陷落时, 李秀成处境十分困难, 敌军的攻城, 内奸的阴谋行刺, 部将的叛变使李秀成痛苦难堪。其弟李世贤劝他跳出敌人包围圈另谋出路, 他谢绝了。他说:“秀成一耕夫, 受万岁鸿恩位极人臣, 虽肝脑涂地也在所不辞。”愚忠思想跃然纸上。
图书名称:
《李秀成》(1955.7京一版一印著名历史学家、教育学家沈起炜的历史著作)
《李秀成之死》为阳翰笙所著。1938年由华中图书公司出版。
公元1866年2月(同治四年十二月),清军围攻嘉应州(梅县),汪海洋在突围中战死,余众推选谭体元为帅,率领残部继续突围。在清军四面进攻的形势下,谭体元战死,清军登山大呼“弃械者免死”,太平军在失去主将后产生大溃乱,被清军斩杀士兵五六余万,将官七百三说四人。经过了这次大规模的歼灭战后,太平军的嫡系部队已经丧忘怠尽。南中国又被满清政府重新征服。
虽然如此,太平军的少数残余部队依然转战于江西,广东,福建三省交境的崇山俊岭中坚持斗争。由于没有统一的指挥,这些太平军残余部队之间既无法相互取得联系,又无发彼此配合作战,只能各自为战,渐渐的被满清军队一股股的歼灭。
江苏人民出版社 1954年6月第一版 32开 37000字 印数30000
60页繁体竖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