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某知名钻石品牌在广州某一线商圈的新店开业时,有熟悉该品牌朋友跟我说,这标志着该品牌的转型,我问为什么,朋友说门店形态能更好的传播品牌,并举例说大部分的高端奢侈品牌也是如此运作。我认为某种程度上这代表了该行业的一些想法,对此,我想谈谈自己的看法。
我一直都觉得中国企业在目标的设定上非常不明确,或者说略有错位,大部分中国企业的目标均是以销售额为指标,由此推导出比如单店业绩,或者门店数量等等,然后又由单店业绩去推导品牌层面的需求,比如提升品牌知名度以带动单店业绩等等,某种程度上而言,该钻石品牌新门店的开业即是这种思维模式的产物。
中国几十年的市场经济缔造了完完全全的商业经济,但是,却将工业精神中的产品信仰完全抛弃了,恰恰相反,以交换价值为基础的产品信仰才是市场运作的根本。伟大的企业都印证了这个道理,但是中国企业却只看到了外在的所谓品牌形象等等表象的东西。
所以,这里就提出一个命题:我们的业绩增长到底是应该界定在单店业绩及门店数量的增长上,还是应该界定在以产品为基础的消费者满足上。这其实会推导出两种完全不同的商业运作模式,
假如我们界定在消费者满足的基础上来运作,我随口假设一种模式,比如我们新推一个产品:婚庆钻饰的租赁。那么除了我们常规的婚戒销售外,尚存在大量的可供开拓的空间,比如钻石头冠、钻石项链的租赁,普通人的结婚都是租赁婚纱及购买钻戒,价格都在数千到一万不等,那么是否可以推出产品价格在数十万的租赁模式,让消费者以比较小的价格就可以享受到数十万的产品,以满足婚庆时分的荣耀等等,假设我们推出这种模式,那么从我们自身的店面形态、人员、内部组织结构、推广方式等也需要因应变化。其实类似的市场还有很多,比如钻石日常化、普及化的模式等等,也是这种思路的一种延续。
当然,常常我也在考虑另外一个问题:是否大部分中国企业所采取的是一种比较稳健的策略,但所谓的稳健又到底意味着什么呢?禅宗说心无所住,稳健就是一种“住”,“住”于现有的模式、人群、结构、团队等等。——对大部分的企业家而言,企业、产业到底意味着什么?难道还会是经济层面的考虑吗?我能够理解的,更多的应该在于梦想与责任。我内心也坚信:不断的挖掘市场空间,以新模式进行市场的满足,这样才更能去实现伟大的企业梦想。关键在于说:每一次的挖掘,在前期我们都要明白这是一次实践,在时间、资金、人员、范围等方面予以控制就行。
无论是我内心坚信,或是营销理论都指向一点:如果中国钻石企业按照现有的模式发展下去,虽然会逐步的发展壮大,但是,或许难以超越目前市场的诸多老品牌,事实上,从现今的市场来看,品牌间的差异化非常的小,如果说到品牌的个性更是荡然无存。品牌间的差异不是靠所谓的形象去支撑的,他一定是建立在对消费者的某种差异化的满足基础上。
我实在不太赞成为了所谓的品牌形象去开街铺,我认为这无改于消费习惯,也改变不了竞争形态,我实在认为中国钻石品牌应该先分析消费需求,然后开发出相应的产品,并据此去界定渠道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