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最失意IPO样本”过会说起


       证监会发审委今年第235次会议审核结果显示,兰州佛慈制药股份有限公司首发申请获通过。在发审委会议频繁召开以及过会企业多如“牛毛”的背景下,一家企业的成功过会其实很正常,本不会引起市场的极大关注。佛慈制药之所以不同,主要在于该企业18年来已5次闯关资本市场,在本次过会前被市场戏称为“最失意IPO样本”。

        佛慈制药最近一次上会审核是在去年的3月5日,由于此前三年业绩增长不明显以及关联交易问题未得到彻底的解决,其第4次叩关资本市场以失败告终。但“功夫不负有心人”,在“万事俱备”之后,佛慈制药终于跨过了发审委这道门。

        对于佛慈制药来讲,如果不出现“意外”,过会成功意味着其首发将可从市场中融到巨额的资金,意味着其发起人股东所持股份今后可以在市场中流通套现,同样意味着今后还可以从市场中源源不断地进行“圈钱”。但对于市场投资者来讲,佛慈制药是否具备其在招股说明书中所吹嘘的行业地位、成长性等,一切都是未知数,只有等时间来告诉市场答案。

        其实,佛慈制药最受市场关注的还是其18年来“锲而不舍”地闯关资本市场的“精神”。俗话说,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尽管经历了四次失败,尽管已成为“最失意IPO样本”,但其跻身于资本市场的决心显然从来就没有动摇过。

        虽然在新股发行前,我们还无法界定佛慈制药寻求上市是否是为了圈钱,但从某种意义上来讲,佛慈制药18年来“锲而不舍”地闯关资本市场的“精神”,却是A股市场“圈钱市”的真实写照。

        由于当初对股市的错误定位,A股市场已沦为一个彻头彻尾的上市公司“圈钱”的场所。从最初的为国企解困服务,到为大型央企融资服务,再到为民营企业“圈钱”服务,证券市场的三大功能中,融资功能被发挥得最坚决也最彻底。而且,上市公司的“圈钱”行为,已经到了恶意的、不顾投资者死活的地步。

        包装造假粉饰业绩上市,这在成熟市场中一经发现会被“斩立决”的行为,却在A股市场中大行其道。事后的谴责与罚款,对于上市公司获取的巨大利益而言,简直就是“九牛一毛”,根本不值一提。也正因为如此,市场中铤而走险者不乏其例,而且还存在变本加厉的态势。2010年度上市公司年报披露期间,为什么众多的新股次新股业绩会出现快速“变脸潮”?难道我们能够将其解读为“偶然现象”或是“突发事件”?答案显然是否定的。

        不仅如此,某些上市公司圈起钱来不仅“狮子大开口”,而且还有不将钱圈到手不罢休的“勇气”。符合条件决不浪费圈钱的机会,不符合条件创造条件也要圈,甚至在市场环境恶化,投资者已不堪承受的情形下,不惜降低发行价格也要“圈钱”,这种“锲而不舍”的“圈钱”精神与气概,已在市场中形成了一股暗流,对投资者造成了伤害,更严重地危害着中国资本市场的健康发展与长治久安。

        今年4月中旬以来,沪深市场持续下挫,新低不断产生。这其中有境内外市场的因素,更与上市公司竭泽而渔式的“圈钱”行为密切相关。笔者以为,在市场极度低迷的情形下,要挽救投资者的信心,就应该从遏制上市公司的“圈钱”做起,从打击上市公司“锲而不舍”的“圈钱”行为做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