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不能误读新闻


 

媒体不能误读新闻

 

昨天我写了一篇:《“官场生态”仍然是说真话难》,而今的媒体说话往往也不负责任,于是就失去了媒体的社会责任。

媒体的社会责任就是把真相告诉公众,然而为了媒体的经济利益,一些真相就可以在媒体的手中变成任其揉和的面团,于是在媒体中有铺天盖地的误读。

不久之前,北京发布公租房建设和管理细则,其中称外省市来京人员在北京稳定工作一定年限可申请公租房。然后就有媒体报道,在北京工作一年的外地户籍工作者,就可能在部分区县申请到公租房。第二天,北京市住建委相关负责人昨天表示,该报道是对公租房管理细则的误读,对于外省市来京人员申请公租房的年限要求,并没有全市统一的标准,也不存在最短期限为一年的说法。

昨天,有消息说:《教育部回应取消高考户籍限制建议 称正研究论证》,报道说:教育部有关部门负责人昨日表示,一年多来,一个由多方面专家组成的专门工作组,正在对高考改革涉及的相关重要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和论证,相关政策、办法或方案在出台前还将进一步听取社会各方面的意见建议。

而有媒体就用了“高考移民或成历史!”的标题,这显然又是误读。教育部要研究的问题是针对呼吁取消“学生在户籍所在地报名参加高考和招生”的规定,针对:“公民建议取消地域歧视”以及随迁子女就学的高考问题。如果把高考移民包括在内教育部也无需进行如论证,这个课题难就难在如何甄别高考移民。

高考移民是指东部的学生到西部参加高考,就能以高分进入一流大学,这些所谓移民在东部参加高考是根本没有这种可能,原因是东西部教育水平的差异所形成的。

我曾经写过一篇《〈义务教育法〉屡屡被误读纪录》,我一共罗列7种误读,其中不乏也有媒体的误读。

前一个时期人民日报发表了多篇《求证》:《浙江中小企业是否遭遇倒闭潮》、《“月薪3500元以上只有2400万人”说法不准确》、《郑州49天建成“桥糊糊”不属实》、《豆浆机使用工业润滑油吗?》、《“中国税负世界第二”说法不实》。作为媒体的责任就是要把真相告诉公众,如果说新闻后来又有求证,那么必有不实的报道,不能实事求是的做新闻,这些新闻媒体丧失了最基本的职业道德准则。

媒体误读的原因主要有两个,最重要一个是为了经济利益,故意所为,这样可以吸引眼球增加经济效益。

另一个原因就是媒体本身的素质太低,根本搞不清楚新闻真相。主观的把自己的观点就强加于新闻之中导致误读。

昨天有一段新闻:“北京一所小学与俄罗斯一所小学进行足球比赛交流。比赛时间定为全场40钟,结果比分是0-15,中国学生惨败!”

有评论就立马和中国足球联系在一起,中国足球臭,这些孩子输球和中国足球臭有什么关系?这些孩子输嬴并不是大事,而应该注意的是双方体能的差异。

今天人民日报有一篇时评说:《输得起的球赛,输不起的未来》,时评说:“1993年,一篇《夏令营中的较量》曾经轰动全国,中日青少年在体质素质方面的差距,引发社会诸多思考。18年后,足球场上气喘吁吁的孩子们告诉我们,当年的问题依然存在。从家长到学校、从教育主管部门到整个社会,都需要回答好关于教育理念、教育方式的拷问。”

这种分析就相当有见地,说到点子上了。

媒体说实话,说真话不仅需要放下眼前的利益,不能误读,更需有一双慧眼识别新闻的深刻含义,这就才有可能避免误读。

做媒体,做媒体人,不仅要说真话实话,更不能误读新闻。

二〇一一年十月二十七日星期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