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社会悖论


社会悖论
 
廖仁平
 
关键词:本我 自我 超我 悖论 社会
 
 :从人与社会中各种序参量的正态分布存在角度揭示社会系统悖论普遍存在的原因,重点强调了它给人们带来的敬畏、包容、谦虚、谨慎、克已、知足等六点启示。
 
前言
    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交互式动态协同运动是人类社会存在的基本形式,其间存在着许许多多复杂的对立统一现象,人类理性的局限决定了在这诸多复杂现象中必然存在着无穷社会系统悖论。本文从人与社会中各种序参量的模糊正态分布存在角度对这些社会系统悖论进行分析。
 
1 弗洛伊德人格理论简介
  弗洛伊德认为,现实生活中的人的整个人格是由本我(id)、自我(ego)和超我(saper ego)三个部分组成。本我是最原始的、与生俱来的潜意识的结构部分,它由先天的各种本能和欲望组成,处在潜意识的深层,构成人的生命力的内在核心,是人进行一切活动的内驱力,也是人格形成的基础。其主要机能是直接消除由内外刺激所产生的机体兴奋过程,即获得能量释放和解除紧张状态。因此,它遵循快乐原则,与外部世界不发生直接关系,不受理性和逻辑的法则的约束,也不具有任何价值、伦理和道德的精神实体,是人的精神结构的一部分。自我是在周围现实世界的影响下,逐渐从本我的表层分化出来的,是本我和外部世界的中介。自我的任务是调节和控制本我的活动,并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超我的活动。它奉行现实原则,正视现实,符合社会需要,按照常识、理性和逻辑行事,是一个人成为社会一员,迈入实际生活必备的素质。在一个人格正常的人身上,自我像其人格的行政机构,统辖和控制着本我与超我,并且为整个人的需要与外部世界进行贸易往来,满足人的长远需要。超我是一种道德化的自我,或者说是从自我中分化发展起来的代表社会生活的规范和社会道德的原则。它是人格中专管道德的司法部门,通过奖惩的手段以控制和引导自我去管制本我的冲动,预防这种冲动发泄出来危及社会。超我按理想原则行事,以良心来要求自己,根据社会行为标准和要求在人的内部世界起作用。超我要求人们应当具有超越现实生活要求的更高的理想,以引导人们进入一个至善至美的精神境界。
  本我、自我、超我三者之间既存在密切的联系,也存在激烈的冲突。当三者和谐统一时,人格便处于正常状态,人的精神就健全;当三者相互冲突时,人格就处于失调状态,发展到极端,人的精神就失常,就会出现病态。弗洛伊德认为,本我中产生自我,自我中产生超我,它们在整个精神活动过程中始终处于相互作用、相互矛盾和相互融合的状态。他还强调,在人格中,以本我为最根本,是人的本质性的东西,是人的心理根本要素;而自我和超我是后天的,是社会给予的东西。
  弗洛伊德认为,社会文明的发展过程就是不断否定本能欲望满足的过程,因此,文明和本能始终存在着尖锐的斗争。人类文明的发展,一方面不断加深了对人类自身的本能欲望的压抑,使人倍感痛苦;另一方面又帮助人理解人生的意义和目的,帮助人获得幸福。但是,无论是生的本能,还是死的本能,都不利于社会文明。从生的本能来看,由于过多地消耗了力比多能量,于是就不可能有足够的精神来进行文明的建设;从死的本能来看,当这种本能冲动外显时,便成为破坏或伤害的动力,战争就是如此。因此,为了社会文明的存在和发展,就必须对它们加以限制。…弗洛伊德也曾试图寻求一种解决这种矛盾冲突的方法,他主张不能放弃社会文明,因为那样人类社会将会回复到原始状态;也不能消除人的本能,因为它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于是,他提出要用科学精神和理性对人类精神生活加以统治,一方面发展社会文明,一方面又给本能应有的地位。但是,他自己对这种方法也缺乏信心… (弗洛伊德主义_ baike.baidu.com/view/940627.htm 2011-7-29 )
 
2本我自我超我”三我博弈悖论
从以上简要介绍中可以比较明显地看到:本我、自我、超我(简称三我)三者之间动态博弈随时随地普遍性地存在着。它们既存在密切的联系,也存在激烈的冲突(这种激烈冲突就是产生三我博弈悖论的根源)。当三者基本和谐统一时,动态博弈过程中产生的悖论就少,矛盾冲突就少,人格便处于正常状态,人的精神就健全;反之,当三者相互冲突时,动态博弈过程中产生的悖论就多,人格就处于失调状态,发展到极端,人的精神就失常,就会出现病态,当病态个体数量多到一定程度时,社会本身就是病态的了。
在人格形成过程中,本我是最根本最本质性的东西,而自我和超我是后天的,是本我与社会协同产生的东西。本我中产生自我,自我中产生超我,它们在整个精神活动过程中始终处于相互作用、相互矛盾和相互融合的状态。
作为个体的本我当然想无限发展壮大自己并趋向于追求无限自由无限快乐,但世界毕竟不是某一个人的,每个人在与他人的动态交互作用的过程中,都不得不经常调节自己的行为以达到相对平衡的状态。这些动态交互作用过程中充满了各种优劣势间的博弈,这些博弈过程中既有弱肉强食的冷酷,也有集体内外部团结协作的温暖,其间所有行为策略无不受“适者生存,物竞天择”原理的支配。每一身处社会系统中的个体也无不受到既成社会现实的约束,这些约束一方面不断加深了对人类自身的本能欲望的压抑,使人倍感痛苦,另一方面又确保了人类的总体进化,同时也帮助人理解人生的意义和目的,帮助人获得幸福。正是这些无处不在的生存博弈必然性地塑造着人的社会性或人的自我性与超我性,使人类脱离了简单的生物性而进化成了文明的人类。
 
3 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动态协同运动
3.1 人与社会各种序参量的模糊正态分布性
任何一个社会人,都存在着本我、自我、超我中全部或部分序参量状态;无数人无数次动态博弈过程形成了既定社会现实,这些现实性序参量具体表现为各种道德、伦理、法规、风俗习惯等。人或者社会的这些序参量状态本身产生于无数人无数次动态博弈过程,每一次博弈都对这些参量产生一个微小的作用,这正好符合统计学中的中心极限定理,它决定了这些序参量的模糊数学值必然是一种正态概率密度分布。
 
3.2 各种序参量间的动态正态传递与叠加
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交互式动态协同运动是人类社会存在的基本形式,其间的许多现象都是对立统一的。无数人无数次动态博弈过程形成了既定社会现实,处于这种社会现实中的每一个人在下一轮博弈中既想充分发展壮大本我,实现自我、发展超我,但又都不得不一定程度上遵循既定的社会规则,每一个人的生存发展策略都一方面取决于其自身条件(个体各种生理心理指标或序参量)也同时取决于他所遭遇到的各种社会环境(社会序参量)。这些正态概率密度分布的不同社会序参量间在无始无终的博弈过程中既包括了参量本身的正态分布性传递,又包括了其它许多正态分布参量的叠加性影响(正态叠加效应)。
无论人们如何小心谨慎,因人类理性的局限决定了现阶段的人类生存与发展博弈过程中难免会有无数悖论现象存在,这些悖论现象不仅不可避免地存在于每一个人自身的三我动态发展过程之中,也不可避免地存在于人与人、人与社会博弈过程之中,这些悖论中既包括大量的一管之见(相对真理)及大量似是而非的东西,也有不少人们尚未充分认识到的佯谬性真理,还存在大量现存语义或逻辑不能完全包含的暂时“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东西。
至此,可以简要地将以上悖论的成因概括为:每个人个体各种生理、心理指标都不同,与社会各种序参量的时空遭遇性及匹配程度也都不同,这使得各种序参量间的正态传递与叠加效应都会有差异。再加上社会系统运动本身的无比复杂性和难以预测性,使得有限理性的人类经常性地判断错误或行动错误。
 
 
4 社会系统悖论大量存在的启示
普遍存在于每个人本身及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的这些社会系统悖论能给人们什么样的启示呢?
启示应当是很多的,仁智各见吧。此仅特别强调六点:敬畏、包容、谦虚、谨慎、克已、知足。
敬畏:面对无比复杂的社会系统,个人的知识及能力非常渺小,对无数人无数次动态博弈过程中形成的既定社会现实和一些自然法则,个人存几分敬畏之心有利于个体的正常发展。
包容:人与人间的知识及能力会有较大的不同,其社会遭遇也会不同,因此而产生的各种各样的具体生存发展策略就必然不同,谁又能保证某一种或某几种模式可以放之四海而皆准?对于不同意见及行动策略,多几分理解与包容不应该吗?
谦虚:在复杂的社会系统中,新现象层出不穷,个人永远都是小学生,学无止境,永远保持谦虚胸怀才有利于天天向上。
谨慎:许多成熟的人都知道,要成就一件事,其中的每个环节都要保证不出大的差错。社会系统的复杂演化过程决定了不存在任何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曾经正确的认识或有效的行动策略,因时过境迁而不再正确有效…这提示人们无论对已还对人,是不是都要永远保持谨慎的态度才有可能较大概率地取得成功呢?
克已:人的欲望是无穷的,但现实是能实现的欲望却是有限的,甚至于还很有限,能正确对待这个事实的人都知道面对人力不可能达到或虽能达到但负作用太大的目标时,要理性地克制自己,这种不放任欲望的理智行为虽然暂时让人感觉压抑痛苦,但却经常给人们带来长远的更大福利。
知足:虽然说不满足现状是人类进步的根源之一,但人的许多不幸是因为不珍惜已经获得的财富,而过分贪痴于一些自身力所不及或一些不道德的目标,这提示人们在开拓进取时仍要尊重客观规律,“知足于已有、争取于可能、杜绝于妄想”才是可取的人生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