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当前几个敏感词的原始解说


     来到这个纷扰的世界,总有许多人被表面的东西所桎梏。人们都在追求着幸福感,但总是觉得现实比刑罚还残酷。比如我们既然记得马克思关于政治的赤裸表白,但是仍有人山人海的青年大军赶考“国考”,有记者问一个考生,为什么热衷于国考?他还在愣神,一群旁边的学子踊跃爆料,国考实惠、国考是值得的投资、国考后工作稳定等等,记者几乎无语。

     关于政治,说起投资,这位记者不由得想起了官场上一大奇景,就是逢年过节,一级级向上送,大送大升,不送不升的劣习。“当官不为民,回家卖红薯”多朴素的境界,社会在朝着新的时代突飞猛进,但是似乎对于为官的目的遗忘的只剩下粗浅的理解,试想这种政治意识的考生一旦进入政治体系中,还有哀民生之多艰的情怀吗?当一个选择仅仅是谋生或糊口的手段还能激发为人民服务的热情吗?诚然,在一些人心目中政治是权欲象征、财富的象征,这种表象只是为了满足个人野心的部分,百姓民生疾苦又将被置于何处?我们看到太多一个普通乡村的干部依职权发家,也看到太多近乎游戏的工程招投标,当政治这个游戏的目的不在于公众的幸福和福利,一头扎进了钱眼里,就只能眼见着民生的田地里一片荒芜。

   评点经济,如果说国家是一辆汽车,那么经济就是汽油。产生油的方式和渠道很多,顺利前进的关键就是按照汽车的运行规则分配油,也就是说如果油都流向了几个不做主要功能的配件甚至饰件,就注定了前进中关键部件缺油中途抛锚,或者关键部件生锈腐化。因此,经济决定了上层建筑,没有经济一切缺乏驱动,一辆车也是观赏品。但更需要的是开车的人要知道油用在何种地方才能保证车开的最远,这是一个驾驶者反思的基本问题之一。没有国企不足于彰显实力,没有民企不足于激活经济。这无疑是中国经济的真实写照。如果市场化程度高的民企遭遇高垄断的国企市场挤压,那么,由于违背了市场法则,整个经济的状况就显得竞争不足,显得畸形不堪并逐渐会失去应有的动力。

   高价楼市,房价高属于正常,但是中国却高的畸形。安居乐业,正是从这个层面我们可以负责任的说这是一切不稳定因素的来源。不能安居,就只能造就千万个四处漂泊流浪汉,每到夜幕降临时只能眼馋看到一个个城市高楼的灯光,心里怎么想?不能安居,也就谈不上乐业,且不说为座座城市崛起流血流汗的农民工,看着自己完成的一座座高楼没一处是属于自己的方格,有一种强烈失落感,现在闹起来民工荒,就是连当今的大学生,有的就是年薪数万的高级白领,买一栋差不多的房产也得几十年不吃不喝,房子可以不住,但不吃不喝可能吗?这种到处是投资房鲜有民生房的楼价抑制政策注定只能拨一下低楼价的老百姓神经。

    解析银行。银行是资本的产物,他注定嫌贫爱富。一方面房地产的泡沫极大占用了银行资金,另一方面,对于其他实业企业贷款却屡屡弹压。一方面,手能通天的各界高层屡屡违规获得贷款,另一方面私人贷款、中小企业贷款举步维艰。更可悲的是银行通常会将权贵财富投资失误的风险当成是普通公众拒贷的借口,总结称一二三四五,条条设限。银行的服务是末节,银行最本质的功能才是资金的提供,也就是支持中国经济市场的主体-企业,而不管是何种性质的企业一视同仁,不能搞歧视服务。这对于能将中国民营企业填进世界500强榜单会有特殊意义!但是,换句话说,银行现在支持国企、央企等大企业是政策,要是能支持民企将会是远见!

    何为人民?人民字典中说是政治词汇,区别与敌人。敌人是不是人民?这是我的疑问。至少认为他成为敌人前还是人民的一部分,研究人民的内涵,至少得包括敌人,即是逐渐走向人民对立面的人民。因为研究人民的意义远没有研究人民如何逐渐成为敌人来的有价值,这涉及到社会的稳定。分开看,人为属性概念,民为地位词,相对于执政者、当权者其实就是沦为民地位的人。从唐朝李世民的民能载舟亦能覆舟的词句看,民也是享有一些权利的主体,否则无所谓什么载舟或覆舟。可喜的是,现在网络的发展,至少言论自由权政府渐渐的也开始放开,这就是尊重了人民表达自己意思权利,既释放了人民的积怨,缓和了社会的矛盾,维护了社会稳定,也从一定层面推动了政府执政能力有效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