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颐也是一位易学家


    程颐也是一位易学家  

    程颐的重要著作有《伊川易传》或《周易程氏传》,是程颐在四川涪陵写成的。元符二年(1099年)正月书成并为之作序

伊川易传序》:

 “ 易,变易也,随时变易以从道也。其为书也广大悉备,将以顺性命之理,通幽明之故,尽事物之情,而示开物成务之道也。圣人之忧患后世,可谓之矣。去古虽远,遗经尚存,然而前儒失意以传言,后学诵言而忘味,自秦而下,盖无传矣。予生千载之后,悼斯文之湮晦,将俾后人沿流而求源,此传所以作也。

 

  易有圣人之道四焉,以言者尚其辞,以动者尚其变,以制器尚其象,以卜筮者尚其占。吉凶消长之理,进退存亡之道,备于辞,推辞考卦,可以知变,象与占在其中矣。君子居则观其象而玩其辞,动则观其变而玩其占。得于辞不达其意者有矣,未有不得于辞而能通其意者也。至微者理也,至著者象也,体用一源,显微无间,观会通以行其典礼,则辞无所不备。故善学者求言必自近,易于近者,非知言者也。予所传者辞也,由辞以得意,则存乎人焉。”

     《伊川易传》注释了六十四经卦和彖、象、文言,而没有注释系辞、说卦和杂卦。有人说是仿王弼注《易》之例,有人说是草具未成,真实情况已不得而知了。北宋的思想家们非常重视对《周易》的研究,与程颐差不多同时的欧阳修、司马光、王安石、邵雍、张载和苏轼等人都对《易》学很有研究并且有专著,他们借《周易》论述世界本体和人生哲理,以《易》立言,蔚成风气。程颐注《易》也完全是为了宣传他自己的思想主张。他在《易传》里系统地论述了自己的理学思想。程门弟子尹焞说:“先生平生用意,惟在《易传》。求先生之学,观此足矣。《语录》之类,出于学者所记,所见有浅深,故所记有工拙,盖不能无失也。”意思是说,《易传》是程颐平生用力最多的著作,它是程颐学术思想的代表,任何记述程颐言论的《语录》都不能同《易传》相比。后来胡安国论述程颐的学术,首先提到的也是《易传》。《易传》是程颐理学思想的主干,是程朱学派的理学经典著作之一, 程颐《易传》就是义理派集大成的代表作。程颐答弟子问《易》说:“必欲穷象之隐微,尽数之毫忽,乃寻流逐末,术家之所尚,非儒者之所务也。”他认为理才是《易》学的本原,如果把穷尽象数当作研究《易》学的目的,那是舍本逐末,是方术家的作法,而不是儒者追求的目标。

 

    他认为只有运动不息的事物才有生命力:“天下之理,未有不动而能恒者也。”(《恒卦》)认为不动就不能长久存在。天地造化因为“动而恒久不已”才能“常”;日月星辰因为运动“恒久不已”才能“明”;寒暑相推,四时变化不已,才能成岁。他还认为事物发展到顶点就要走向反面:“物极则反,事极则变,困既极矣,理当变矣。”(《困卦》)程颐这样充分肯定事物运动的普遍性并揭示其发展变化的规律,在古代哲学家中并不多见。

  《周易》文字简略,涵义隐晦,程颐用自己的理学观点进行解释,使之明白晓畅。但是这样做的结果,使《易传》染上了太浓的理学色彩,成为程颐自己的哲学著作,成为同类《易》学著作中的煌煌巨著。

    自南宋理宗时程颐封为伊川伯并从祀孔子庙庭,他的《伊川易传》即被列为官书。明永乐十二年胡广等人奉敕修纂五经大全,其《周易大全》即合程颐《易传》和朱熹《周易本义》而成;清康熙五十四年,所谓御纂《周易折中》也主要是杂凑二书而成的东西。《易传》在我国封建社会后期被奉为宝典,影响中国读书人七、八百年之久,其影响可谓至深且巨。

 

=============================

   在山西省宁武县芦芽山的麻地沟内,坐落着中国目前最大的冰洞,人称“万年冰洞”。它是世界极地冰盖和永久冻土层地区以外发现的罕见大冰洞。尽管许多科学家都曾实地探寻过它的形成原因,然而这个谜团至今仍然悬而未解。

  “万年冰洞”位于北纬38.5度的芦芽山上,夏天洞外温度最高可达38摄氏度。然而,洞内温度却恒定在零度以下,积冰常年不化。冰冻内冰笋、冰柱、冰锥、冰葡萄等随处可见,冰的形态多达10余种。一根高30多米、直径大约6米的巨大冰柱矗立中间,上面布满伞状的冰疙瘩,像水母翩翩起舞,又像白云随风流动,美轮美奂,犹如梦幻一般。

 “万年冰洞”洞深约100多米,海拔2300米,据测算形成于新生代第四纪冰川期,距今大约三四百万年。由于世界上已发现的冰洞大多在西伯利亚和南极洲等极寒地带,像宁武“万年冰洞”这样所处纬度低,规模大,本身又不具备形成条件的大冰洞,在世界极地冰盖以及永久冻土层以外极为罕见。

  正是由于这个原因,关于“万年冰洞”的形成原因成为地质界争论的焦点,到底是什么原因造就了这样一个神奇的冰洞?

     有学者断言,“万年冰洞”内的冰是第四纪冰川时期留存下来的。但这种说法无法令学术界信服。因为如果真的是那样,经过几百万年的漫长演化,洞内的存冰量会越来越少,甚至早已溶解殆尽。但是,万年冰洞内的冰并没有减少的迹象,反而每年都会有新的冰生出来。

  有人甚至根据地热增温率的反向思维,提出“地热负异常说”,认为由于某种特殊原因,地热增温率可能被逆反,即在一定程度上,地层随着下降,地温不升反降,导致了洞内的负温。这类说法,奇谈而已。

  然而,这些推论缺乏确凿的科学数据加以证实。因为谁也不可能将“万年冰洞”的底部挖开一探究竟,这样很可能导致“万年冰洞”永远消失。

  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的陈诗才认为,“万年冰洞”的形成主要取决于其自身的特殊构造。根据测量,“万年冰洞”呈倾斜向上的口袋状,肚大口小,这使得洞内和洞外的空气难以流通,从而使得洞内的负温得以保持。

  太原理工大学地球科学与地质系的徐萍认为,除了冰洞自身形状外,“万年冰洞”外面森林茂密,光照时间短,岩石导热性差,其所在的芦芽山无霜期短,也使其具有一种天然的保温机制。此外,夏季融化的雪水流入或渗入洞内,也使融化的冰及时得到补充。

  尽管“专家们”这些解释听起来非常符合逻辑,但宁武地区盛产煤炭,当地有废弃的矿井,也是肚大口小,空气难以对流,而且地质地貌与“万年冰洞”也非常相似,深度却远远超过“万年冰洞”。但为什么这些矿井深处却不结冰,唯独这个冰洞内常年积冰不化呢?对此,中国学术界至今仍然争议不断,没人能给出有说服力的解释。

  如今,开发后的“万年冰洞”已经不再像最初时那样简陋,经过灯光照射,冰洞内五彩斑斓,呈现出梦幻一般的美景。然而,关于它的成因却仍然是一个巨大的谜团,等待着人们去探索,当地政府也期待向世界求解。

    大家都熟知“下雪不冷,化雪冷”的道理。下雪是水的结晶过程,结晶放热,就不感到冷。化雪是雪的晶体溶解过程,要吸大量的热,故感到冷。房子上的雪因屋内火炉温度的烘烤而融化成冰水,从房檐滴下,由于户外房檐下空气温度低,滴下来的冰水就会结成冰挂。这可能就是“万年冰洞”得以存在的奥秘。    在“万年冰洞”直线距离仅几百米的地方,存在着大量煤炭自燃现象,温度高达300摄氏度以上,形成一个天然的“大火炉”,权且看作是房屋内的火炉。推测冰洞下面或者四周,在煤炭自燃区与冰洞之间有一个巨大的可溶性盐矿(硝酸盐、硫酸盐、碳酸盐等),权且看作房子上的雪。

      煤炭自燃提供的热量,使可溶性盐不断被溶解(雪化成冰水),而可溶性盐不断被溶解正是吸热反应,正是这种制冷机制导致洞内常年保持负温,冰得以形成。

    被溶解的可溶性盐,浓度在达到一定值且流动到降温区后,会结晶析出(形成水的结晶体  雪花),结晶过程释放的热量会维持盐溶液的恒温。当冰洞正处于被可溶性盐不断被溶解区域时,盐不断被溶解而吸取热量反应,就形成了天然的制冷机制,洞内得以常年保持结冰所需的稳定负温,冰就形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