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姓可以奢侈 政府必须节俭


  浙江省国税局购买了价值数百万元的游艇,受到人们的质疑,也有人从经济学的角度反问:政府为什么不能买游艇?政府奢侈也能拉动经济,并举出历史上的管子、晏子、范仲淹、陆楫的思想观点为之论证。

  中国历史上主流的思想认为官府应该节俭,儒家和墨家都坚持这种思想,这种思想是中国财政思想史上的主流。但是,强调官府应该奢侈的异端也是有的。《管子》就讲到必要的时候,政府应该奢侈。《管子》说:“兴时化,若何?曰:莫善于侈靡”,意思是,在社会生产不振的时候,有必要通过侈靡的政府消费行为予以推动。他还说:“若岁凶旱水泆,民失本,则修宫室台榭,以前无狗后无彘者为庸。故修宫室台榭,非丽其乐也,以平国策也”。显然,《管子》是强调官府或者王室的奢侈投资或消费,会给穷人提供一个谋生的机会。他甚至把这种思想推向一种极端,他提出:“雕卵然后瀹之,雕撩然后爨之”,意思是煮鸡蛋之前在鸡蛋上画上精美的图形,烧柴之前在柴禾上雕刻美丽的图案,这样就可以给画工和雕工提供一个就业的机会。

  《管子》看到了在经济低迷,就业形势严重的时候,财大气粗的政府的投资或消费,都能给社会提供就业机会。这种思想无疑是非常独到的,后世西方的凯恩斯的思想就有些与此类似。中国历史上经济低迷的时候,也确有人通过加大官府的投入,甚至兴建宫殿台榭等高级奢侈设施提供就业岗位的举动。在特殊情况下,这种做法是有一定的效果的。

  但千万不要将这种做法不加限制,不设前提条件地一味扩大,认为官员和官员的任何奢侈行为都会刺激经济,符合经济规律,因而是可以提倡的。

  无论是皇宫还是官府,其财富均来自老百姓的租税赋役。在大灾到来的时候,皇室或官府将储存的财富用于赈灾,那当然是最好的选择;如果用于大兴土木,在此过程中确实也给一些无助者提供了就业的机会,或许比将金银财富窖藏起来可取。但是如果在大灾之年,官府乘机加重赋敛以大兴土木,并且认为这样的投入提供就业机会,拉动经济,那就完全不靠谱了。租税赋役来自百姓,与其大兴土木提供就业,何若直接减免赋税?老百姓省下钱自己花,总比把它交给官府进行奢侈消费,更加直接而有效吧?

  《管子》的思想,在现代经济学中,有凯恩斯的理论呼应,经济低迷时期,政府加大投入以刺激经济,成为不少国家政府的法宝。可是,这里有一个前提是,如果政府通过举债等手段能够筹集足够的资金,通过扩大投入以提供就业岗位,带动经济增长,那也必须是将有限的财力投入到社会所需要的公共工程中去,而不是用于政府楼堂馆所的建设或官员吃喝嫖赌的领域。

  从纯粹经济学角度来看,无论官府投入还是民间投入,只要有投入,就一定会对经济有拉动效果,但是,政府投入不仅是经济学关注的效率问题,更是财政学所关注的公平公正问题。虽然政府官员利用公款的奢侈行为确实为娱乐业、餐饮业、旅游业等行业提供了就业机会,具有一定的效率,但如果将这些资源用于更为紧要的公共开支如教育、医疗等方面,则不但会同样刺激该行业的发展,而且同时促进了社会的公共利益,具有双重的效益。

  中国具有悠久的崇尚节约简朴的传统。今天来说,奢侈行为是对是错,必须看奢侈的主体是谁。对于政府来说,任何时候都没有理由奢靡,而对于老百姓来说,他们选择节俭还是奢靡,完全是他们的消费权利。

  可悲的是,一些政府官员以及为之辩护的理论家一直在混淆这两者的区分,说到节俭优越,便限制老百姓的起码消费,实行禁欲主义,说到奢侈有利于刺激经济,政府便立即带头奢侈享乐,浪费公帑。虽然这类做法有振振有词的经济学理由,但一个小小的选择题,足以让这样的理论破产:你愿意花钱买游艇自家玩,还是纳税给税务局,让税务局官员买游艇供他们自个儿玩?我想没有人会选择后者。政府任何时候都不能侈靡,道理极为简单:因为它花的是纳税人的钱而不是自己的钱,而纳税人没有任何义务节衣缩食纳税供官员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