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庆期间,中国总理温家宝前往浙江温州等地考察,提出要大力整顿金融秩序,采取有效措施遏制高利贷化倾向,依法打击非法集资,并妥善处理企业之间担保、企业资金链断裂问题。考察过程中,总理高度评价了中小企业在中国经济发展中的地位,指出中小企业在扩大就业、推动经济增长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同时,针对此次资金链断裂问题,提出要从差异化金融监管、信贷倾斜、财税支持及防范金融风险等方面对小微企业予以支持。总理的调研和表态是中央政府对之前温州民间信贷“崩塌”的正面回应,在此之前,9月20日,“眼镜大王”胡福林因资金链断裂负债出走美国,隔日,又有9名知名企业主不约而同选择了“跑路”,一周后,某知名企业老板被曝跳楼身亡,有关温州民间借贷体系“崩塌”的消息甚嚣尘上。
对于市场而言,温总理的调研和表态首先是对信心的安抚,因这意味着国内对民间借贷和中小企业融资问题的决策层面进一步提高,由过去主管金融的副总理层级,上升到总理层级,显示这已成为全国层面的“大事”。这种上升表明,若事态进一步恶化,中央政府将可能介入,以避免集中去杠杆化对经济造成的冲击--这将导致本已脆弱不堪的资金链更成惊弓之鸟,使得温州地区的局部恐慌通过多米诺效应扩大成系统性风险。
其次,观察温总理对宏观经济政策的表态,宏观基调不变,借微调改善,国务院仍希望在不动宏观金融政策的前提下,通过采取局部措施来缓释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但不难猜想,一旦形势发展到临界点,国务院应有宏观政策调整的预案,以“及时、果断做出正确的政策选择”。从宏观层面来看,此番民间借贷“崩塌”源于房产调控及货币政策紧缩,在缩紧银根的同时卡死房地产业的资金来源,令原本可通过商业银行信贷满足的房地产资金需求不得不转投民间信贷,加剧了民间信贷资源的稀缺性,抬高民间利率,使得原本可正常运转的民间金融体系蜕变成钱炒钱的货币传销,最终无以为继终成祸事。从这一角度分析,若中央迫于形势不得不调整宏观金融政策的取向,首先获利的并非处于困境中的中小企业,而是那些挤占民间信贷资源的房地产公司,从长远来看,这为下一轮危机深埋下了种子,因市场的结构及本质属性并未有丝毫改变。其推论是,只有逼得房地产业洗牌,挤出其对资金的畸形需求,让其发展回归到理性之中,其他行业才能有喘息的空间,因此,安邦研究团队认为,决策层应充分利用此次危机调整经济和金融结构,应坚持房产调控不放松,只有这样,才能部分改善民间企业的生存环境。
第三,分析此次温总理针对民间借贷体系“崩塌”所提出的解决办法,不难发现,目前的应对政策仍然治标不治本,通过行政手段而非市场激励去解决问题。安邦曾多次指出,中小企业融资难的症结在于中小企业金融服务的供给不够,严重缺乏为中小企业提供融资服务的机构,也缺乏相应的政策,市场开放严重不足。不解决这个问题,对现有银行施加再大的压力,也只是治标不治本,难以奏效,因银行本身并没有激励从事中小企业信贷。要治本,必须从长计议,制订长期政策,开放金融市场的准入门槛,建立包括存款保险制度、利率市场化、放开小型金融机构吸引存款的权利等在内的长期机制。但要做好这些工作,涉及面广,工作量大,系统性和复杂程度高,且极可能吃力不讨好,阻力重重。更为关键的是,政府换届就在眼前,在新旧交替之际启动此项工作从时间上来说似乎“政治不合适”。不过,只要仍然坚持市场化道路,这些工作迟早要完成。
最终分析结论(Final Analysis Conclusion):
治标还需治本,短期治标解决不了中小企业融资问题。这一问题是中国市场化改革不完全的痼疾,还需通过改革的深化来解决。
短期治标解决不了中小企业融资问题
评论
28 vi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