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次走访山东绿霸,董事长赵焱先生百忙之中接受了我们的约访,并热情的与我们侃侃而谈,本来约定采访一个小时,不觉时间已经过去两个小时。这次谈话中,记者深深地感受到绿霸在农药生产中的职业精神,他们那股子钻劲,要把产品生产工艺做到极致的韧劲,把记者一行深深地震撼。
通过近距离地接触赵焱先生,让我们理解了赵焱总是重复的那句话:“一定要沉下来,把技术做深做透,做到极致。”这句话的分量,只有真正的实践者才会领会它的深度和力度,为此要付出的代价更是不可估量,但这些换来的是过硬的产品质量和客户的信任和真情,以致不少客户十余年来,一直钟情于绿霸,并竭力与之同甘苦、共发展。
市场难做?
——正是弯道超车时
我们首先抛出了第一个问题,对于近些年来,市场普遍反应难做,市场疲软的现象,赵焱表现得并不悲观。这五年来,绿霸的市场一直在不断的拓宽,赵焱有其自己的发展观点。
他认为,从全球范围来说,农药的刚性需求依然没有减弱,也就是说,农药的需求量并没有减少。那么为什么销量在减少?答案其实也很简单。首先是,高效农药的使用,药效显著提高,导致同面积的农作物用药量减少。比如一些新专利农药的一吨药,相当于常用药的几十吨,在全球防治面积没有减少的情况下,药效获得了提高,这就导致了常用药用量的减少,但每年全球农药的销售额依然有3%~5%的速度增长。这说明,农民更愿意使用价格合理、防效好的农药。这也是不少农药企业反应市场疲软的原因,因为销量开始向部分企业集中。
这个问题,还应该从另一个角度来看。这是一种市场的进步,是产品的进步。放眼国内外农药市场前100名的企业,你会发现,他们的销量大都在增加。假如一个大企业每年的销售额增长3个亿的话,就意味着中小型农药企业的市场份额将减少3个亿,这个数字,对小型农药企业来说是致命的。也就是说,如果一个大企业在增长,那么就会有数百个小企业面临破产边缘。而对中国而言,小型农药企业数量多,所以,导致他们的市场举步维艰,这就是为什么很多人说市场难做的原因,因为濒临生死边缘的人太多了。
这个时候,就像是行业发展的弯道一样,企业要找准时机,实施弯道超车。企业要依靠过硬的产品质量,适销对路的产品,科学合理的销售网络,快鱼会游得更快,好车更要有好人驾驶,这样才会拉得更多,跑得更远。
想做大做强?
——于细微之处见真功
赵焱最为自豪的是绿霸的“产品 ”。赵焱对自己的产品抱以充足的信心,这表现在其产品技术含量和品质诸方面。
在市场环境复杂,大多数企业的产品趋于饱和的时候,绿霸的产品销售良好,许多时间供不应求。究其原因,是长期做内功的结果。当市场疲软时,这种内功就会显示出其威力来,因为质量过硬的产品必然有其稳定的客户群,它能够保证企业的销量稳定。在市场旺季的时候,内力深厚的企业将在销量和价格方面更占有优势。企业内力打造是需要耗时耗力的,并且需要一段时间之后才会显效,所以很多企业不愿意在这方面下工夫。
就拿环保治理来说,这需要企业去做工艺,做工程,从源头上减少污染的发生,同时采用先进技术和需要增加污染治理的设施。而一般的企业,却是只采取污水治理的方法,只是把钱花在表面功夫上,怎么好看怎么做,而忽视对细微之后的改造,忽视对企业内功的修炼。这种作法是本末倒置的,源头不治理好,再治污水也是没有用的。
再举一个百草枯的例子。大部分企业的百草枯的原药产品是褐色的,不透明的。而绿霸的则不同,是透明的。有些客户看到了百草枯的原药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这是百草枯的原药吗?居然是透明的?”看似相同的原药,密度、杂质的含量不同,其表现的品质也不同,这些都是内在的东西。
赵焱谈到五年前这段经历,意味深长地说:我们当时也是在补课,在补企业发展课。首先,公司陆续削减了五个合成产品,就是为了突出精品,提高优势产品的品质和销量。其次,绿霸延续深耕技术工艺的精神,对所有产品的制作工艺,进行反反复复的论证,并进行了技术的更新集成。第三,对于某个产品的某些环节进行工艺的提升,哪怕是很小的环节,绿霸也不放过。比如,生产过程中的废水量能否降低,废气量能否减少等。
这些耗资巨大的改造项目,首先是领导者要敢于决策,因为这些都是深入在企业内部的工作,都是在细微之处的改变,外人根本看不出来,但是这样做,企业的生产效率提高了,生产工艺的改进,降低了生产成本,提高了收益。如果某个产品的总收率提高了3%,就意味着环保的废水量减少了30%,企业效益增长20%。这就是要把技术做深做透,做到极致的目的。这些行动,不是说说而已,也不是开会、总结、交流所能实现的,它需要企业扎扎实实地去练内功。
能够沉下来做内功的企业,少之又少,都是跟着市场,一哄而上。内功做不好,企业想要做大做强,无异于缘木求鱼。这跟练武术是一个道理,内功练不好,再向更高层次发展,是没有根基的。如果遇到真刀真枪的干上了,你可能也会两招,但很快就会败下阵来。
对赵焱先生的采访后,我们又在山东采访了一段时间,不少企业都提到过绿霸,他们都对其赞赏有加,口碑颇好。记者一行经过深入采访之后,对此疑问也随之释然,因为别人做不到的,他们做到了;别人实现不了的,他们实现了。
“现在的农药企业不要太骄傲,也不要太灰心,一定要耐着性子,稳扎稳打,要找到适合自己的切入点,要有技高一筹的经营策略,否则在市场中很难站稳脚跟。”在采访结束之际,作为在农药战线奋斗了几十年的赵焱意味深长地说。这也许是对当今农药企业的忠告吧,也算是赵焱几十年奋斗经验的总结。
沉下心,从细微之处着手,做深做透,完善生产工艺中的每个细节,做到极致。这是当今市场中罕见的“隐者”精神,只有甘于沉下来,才会打造更完美的产品,才会被更多的人敬佩和信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