勿以“GDP”论成败,民生幸福才是真英雄


  今年是“十二五”开局之年,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一直放在政府宏观调控的重要地位。如何摆脱唯GDP论的影响,在谋求发展的同时兼顾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真正做到转变经济发展思路和方式,是今年两会代表热议的话题。然而,离年底还有一个季度,中国万亿GDP的省份数量已猛增至14个省市。从各省区市陆续“晒”出了各自的前三季度宏观经济数据来看,各省数据比起“十二五”规划提出的7%的增长目标高出太多,名列前三甲的广东、江苏、山东更是超过了3万亿元。其中,28个省市GDP前三季度GDP同比增长超10%,仅有浙江、上海、北京三地没过10%。这样的数据说明地方仍然将GDP增长放在首位,注重的是GDP的数量而不是质量,短期内依靠投资拉动经济增长的发展方式仍难以改变。

  社会经济的发展是综合性的,无论是一个国家还是一个地区,实现经济增长的最终目标是为了让人民过上更加幸福的生活。而作为衡量经济发展水平的一大指标,GDP一定程度上只能够反映经济增长的总量,但并不能真实地反映出地方在产业结构、能源消耗、收入分配和财富积累等方面的进展。过度强调GDP的增速,容易重新回到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高污染和低产出的老路,经济结构深层次的矛盾得不到真正解决,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只能变成一句空话。

  关于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问题已经提了30年。上世纪80年代的时候提出,要由外延扩大再生产转变到内延扩大再生产,实际上也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但30年来,我们不仅没有真正转变发展方式,而且还有与此严重背离的危险。以陕西省为例,西部经济大省都是西部大开发的重点发展地区,或是能源资源大省,陕西省前三季度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完成6691.12亿元,同比增长29.3%。民间投资占据了半壁江山,由上年同期44.5%提高到50.4%;投资的重点领域在农业、装备制造工业和能源化工工业。全省能源化工工业、装备制造工业、有色冶金工业三个行业的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83.7%。

  作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之一,消费依然是中国经济发展的“短板”。去年以来,我国的通胀一直处于较高水平,对于老百姓来说,房子依旧买不起;物价依然飞涨,油价还是高位。尤其是中西部地区居民收入水平低,消费拉动有限,外贸比重较小,所以固定资产投入仍是拉动经济发展的主导性力量。从公布的数据来看,各地地方政府投资热情依然较高,这样高的投资率是不可持续的,这种不顾经济发展方式追求GDP规模的发展方式不仅不利于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而且必将使中国经济的深层次矛盾进一步累积,这是必须引起高层注意的问题。

  对于一个负责任的人民政府来说,老百姓关心的焦点应该是人民政府关心的焦点。对于老百姓来说,他们关心的是衣食住行,就算GDP每天都翻一番,生活条件不能改善,居民消费意愿依然疲弱,扩大消费就只能是一句空话。所以必须要调整投资和消费的比例,通过城乡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来带动消费水平的提高,使我们的经济增长由投资出口驱动为主,向消费驱动为主来转变。

  今年是“十二五”开局之年,也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经济转型升级的关键五年。推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取得实质进展,使经济发展的目标应转换到民生、就业等问题上来,让百姓腰包鼓起来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一个重要的落脚点。只要民生搞好了,人民收入增加了,社会保障健全了,人们就可以放心消费了,这比政府千方百计出台各类促进消费的政策都管用。同时,人民收入增加了,社会保障健全了,转变发展方式和调整经济结构自然而然就水到渠成了,GDP自然而然也就上去了。(供稿:中国经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