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2.0:企业社交化之必要与必然


  企业2.0 (Enterprise 2.0)这个词语,已逐渐从「打破常规思考」的非主流概念变成主流。许多企业领导人正试图将这个想法纳入日常工作中,最起码许多人都已经知道这个概念的存在,并希望了解更多的讯息。一个不争的事实是,这个概念的涵意已经改变;拥有企业级社交化网络已经不再是先行者的幻想,它已经成为企业发展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过去30年来,企业的发展主要依靠三种核心应用,我们将之称为「企业 1.0」:

  用于处理事务和程序的应用软件:这些以数据为中心的系统主要用来处理各种交易和业务流程。

  提高生产力的工具:这些工具以文档为中心,主要使用者为知识型工作者,用来管理和维护各种工作相关的文件。

  沟通工具:主要是指日益增长的电子邮件,必须由个别使用者加以分类、组织并归建于文件夹中。

  杰弗瑞 摩尔(Jeffrey Moore),美国知名的科技趋势大师,他1991年出版的着作「跨越鸿沟」(Crossing the Chasm)至今仍被誉为行销界的圣经。他把上述这些应用系统称为「 企业 1.0 的纪录系统」(Enterprise 1.0 system of records)。这些记录系统对于任何企业儘管仍然很重要,但它们少了一个日益重要的成分—社交化的能力。

  企业 2.0,指的是基于社交化的新型态企业管理模式。一个企业2.0平台能让所有成员跨越企业的实体界线,持续地和其他成员以及他们所进行的各种活动保持高度连结,并因此得到启发。这个平台让他们可以更快速地参与协作、贡献知识并达成任务;这个过程,让合作更有效率,也为公司实现了更大的业务目标。这样的一个交流平台,摩尔称其为「企业2.0交流平台」(Enterprise 2.0 Platform of engagement),它为企业提供了这个重要的第二元素 – 在企业1.0系统上添加社交化的能力,虽然短时间内暂时还无法完全取代原有的系统。

  企业 2.0,社交化的新型态管理模式

  过去数年,许多企业一直尝试透过添加的方式来打造交流平台,然而大多数的社交化项目(专桉)都经历了相当高的失败率。一些报导甚至认为,高达 90%的企业社交化工程在开始的前3到6个月就已经动摇或夭折。

  为什麽採用和推广2.0交流平台对企业来说是如此严峻的挑战?答桉简单地令人讶异:其实就是人性,积习难改。我们都喜欢用熟悉的方式来做事情,在我们大多数人的职业生涯裡,我们一直都依赖传统的记录系统,现在企业希望在流程中加入新的元素,要求大家改变原有的工作方式,这对大部分的人来说是相当大且具有破坏性的改变,也难怪特别容易引发反弹。因此,想要成功的转型并採用新的企业2.0交流平台,需要整个组织在企业文化上、作业流程上和工作习惯上进行彻底的改变。

  从本质上来说,传统1.0的「记录系统」(systems of record)是以系统为中心,着重在记录资料,所有的工作是围绕着数据、文档、邮件和相关的业务流程。整个工作环境是高度结构化的、被动的,处理流程则是线性的;相反的,新的2.0交流平台(platform of engagement)则是以人为中心,旨在促进协作效率、解决问题,处理例外状况、建立共识、方便集思广义等,主要在进行或解决那些不能被事先预估或放到结构性流程裡的工作。在这种情况下,新平台参与者的行为模式也要跟着改变,他们必须更积极主动,能够跨地域、跨时区,同时进行多个任务,也让整个企业发展更有弹性,其特性包括:

  企业可不受实体范围的限制,在公司内外汇聚一群向心力十足的活跃成员。

  这些成员之间自然形成网络和各种社区,变成一个动能十足的生态系统。

  在他们之间,会以社交方式来进行频繁的业务联繫。

  这些社交化的业务模式会和传统的记录系统整合在一起。

  新的模式会形成所谓的「信誉经济」(reputation economy),提供诱因让每个人都愿意时时发表意见、分享知识、贡献所长。

  让任何人在任何地方、任何时候都可以参与。

  项目的协作更具体,完成更及时。

  企业要想成功转型,必须彻底改变每个人根深蒂固的工作习惯,化被动为主动,转线性思考为多维思考,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但一定要能「跨越鸿沟」,才能把社交化融入到企业裡,让企业遍享2.0交流平台的优势及好处。

  但就像任何变化一样,企业转型2.0,确实有其难度,主要是「万事起头难」,而且是个「先有鸡还是先有蛋」的两难情况:要先有好的内容才能吸引人进来,但人若是不进来,则好的内容无法产生,所以转型要成功,需要良好的策略规划与执行,但并不是绝对做不到。这部份我们以后再细谈。

  好消息是:一旦克服惯性、启动企业社交化后,大家共同的反应是:我们怎麽没有早点开始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