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大规模裁员风波后,窝窝团全国35个地方分站又遭遇被整体撤掉的噩运。
根本性缺陷
令商家、消费者、团购网站实现三方共赢,原本是团购模式最大的希冀所在,但随着团购行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质疑团购模式存在根本性缺陷。
Groupon之所以在最初能实现爆发式增长,是因为它为人们开启了一种新的生活方式,让大众有更多消费选择权,刺激人们的消费欲望,同时其预付费的方式也能让商家和网站获益。然而团购吸引用户的原因,主要在于其所提供的商品和服务价格足够低廉,客户因为看中团购网站提供的大幅折扣而产生消费,否则就很难打动他们。参与过团购的商家们逐渐意识到,这样的模式无法给自己带来持续性增长。
一位前团购销售人员表示,Groupon的迅速成长只是建立在顾客的好奇心上,做的多是一锤子买卖,商家很难通过一次低价促销机会而得到永久的顾客。
迄今,Groupon从未公布过任何数据来显示其服务能够招揽回头客,不难看出它对这个“软肋”的忌讳。之所以“回头率”低,是因为团购让顾客产生了“不打折”甚至“折扣不够优惠”就不消费的心理。
试想一下,如果一个全价购买电影票的人看到其他人都拿着网上团购的大幅优惠券买一样的票,他能不觉得自己是个傻瓜吗,能不因此而感到愤怒吗?所以,团购让人们习惯于跟随价格指挥棒而决定消费行为,而无视商品或者服务本身的客观价值,这既无法实现商家通过一次优惠行为而黏住客户的愿望,更有可能让商家原来的忠实客户因感觉受到了不公正对待而选择离去。
美国波士顿大学和哈佛大学通过对Groupon和Living Social上数千次团购活动的研究发现,开展团购活动不利于商家的长期声誉。因为相对于普通消费者,团购消费者更加苛刻,他们很难感到满足,常常会在网上抱怨,甚至影响到商家在商业网站的评分,在美国还出现了不少商家在做完团购后就直接倒闭的情况,这些都让团购的光环迅速黯淡,越来越多的商家表示不愿参与团购活动。
美国投资人乔斯·费拉雷不久前曾撰文称,与Facebook等新兴社交媒体企业不同,Groupon并没有创造价值,而是创造了一种并不稳定的均衡状态,它的整个运作模式就像是一场“庞氏骗局”,并将在5年内瓦解。这一观点虽然存有争议,但是也不无道理,这让人们对于团购模式的信心愈加不足。
本地化毛病
如果说团购网站在美国遭遇到的质疑都可以通过理性分析的方式去面对和解决,那么在中国,团购行业存在的诸多“有中国特色”的问题则难应付得多。
首先,中国的团购市场竞争比美国残酷得多。9月底有消息称美国今年约有170家团购网站被关闭或出售,占美国团购网站总数的三分之一。显然美国只有几百家团购网站,而中国却有5000家之多,并不断有新网站加入。
有业内人士表示,团购网站在中国的疯狂程度已经达到了戏剧化效果,令人瞠目结舌。团购模式本身就容易被模仿,缺乏留住用户的核心竞争力,而中国团购行业的同质化竞争已经登峰造极。想在如此山头林立的领域超越他人,实在不是件容易的事。
再者,诚信问题对中国的团购行业伤害极大。美国由于市场经济发展成熟,规则完善,团购消费者一般不会担心上当受骗,但中国团购市场却经常出现诚信纠纷。
一方面国内许多商家的产品或服务质量不过硬,而且总想通过各种方式补回团购优惠的差价,令消费者感到失望,认为是团购网站在骗人;另一方面,少数小型团购网站赤裸裸地欺诈用户,一些较大的网站也打着团购的幌子进行宣传推广,意在得到商家的广告费,这些做法都让消费者难以对团购模式产生足够的信任。
已经有消费者协会总结出了国内团购业的“五宗罪”,包括商品伪劣难退换、服务注水常额外加价、高标价低折扣伪优惠、线上夸大宣传线下限制多多、过量销售难兑现,玩这些“猫腻”怎能让消费者信服团购,长期支持团购模式的发展呢?
另外,中国的团购网站们相互之间“出手”也经常没有底线,不讲游戏规则,互爆负面甚至无中生有、恶意挖墙角等事情都时有发生,更进一步恶化了市场环境。
在Groupon光彩不再、消费者对于团购渐感厌倦的时候,国内团购网站们既要生存发展又要维护声誉,还得探索出更理想的本地化商业模式,真是谈何容易。
正因如此,团购行业近期一直被裁员、亏损、上市推迟等各种不利信息包围,美团网CEO王兴更表示,团购市场的冬天已经来临,在一轮大的洗牌后或许只会剩3~5家。
团购悲歌:谁能自我救赎?(2)
评论
27 vi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