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美主义、大繁至简、设计优先、海盗团队……乔布斯的遗产颇多,但有一项恐怕是旁人很难修习的,那就是封闭系统,或者说端到端模式──从硬件、操作系统到软件和内容,苹果产品被锁入一个封闭体系里。乔布斯堪称“锁入派”(Lock in)大师,一旦落入他的罗网,不论消费者还是合作方,恐怕都难以轻易逃脱。在技术进化史上,有许多公司都试图锁定用户和产业链,在乔布斯故去之后,谁有可能获得他的真传呢?
若以锁定思维来想象其他家电,你会觉得不可理喻。比如你买了Sony随身听,要听音乐的话,所有磁带必须通过Sony的审核;你选择了康佳彩电,要看电视,只能用康佳专有的数据线才能接收信号……而这一切,正是苹果制定的规则,你从App Store上购买的游戏,不能拿到其他设备上玩,你从苹果iBook Store购买的电子书,也没法换到其他设备上看。当然,有人会说,尼康的镜头不也只能接入尼康的机身嘛?但是,如果尼康让你还必须使用他的胶卷呢?
信息技术,天然具有锁定效应。你购买了联通的WCDMA手机,就无法使用中国电信的3G网络。但乔布斯和苹果,却把这种锁定游戏玩到了极致。从硬件、操作系统到软件和内容,乔布斯构建了一个以i开头的体系,一个封闭的花园。
乔布斯的封闭体系,可以追溯到上世纪八十年代。乔布斯最初的搭档──史蒂夫•沃兹尼亚克,就想为Apple II电脑加上八个插槽,当时苹果机用户都是黑客或者说电脑高手,他们和沃兹尼亚克一样爱好自由,希望可以在插槽上随意添加内存或其他板卡。乔布斯勉强同意了这种做法。但此后,只要他主政,只要他拥有话事权,无论是Macintosh,还是后来的iMac直至iPad,他都会维持大一统的专制。不但不允许随意插槽或者端口,他甚至用特殊的螺丝来锁住机箱,以防止电脑爱好者打开修改,最后发展到后盖都无法打开,以防止人们拆卸iPhone和iPad的电池。
在封闭和兼容这一问题上,比尔•盖茨与乔布斯站在相反的立场。与苹果的封闭相比,微软采取相对开放的“兼容模式”,即Window操作系统授权给不同的硬件厂商使用,而众多公司都为windows操作系统开发软件。硬件厂商、软件厂商各自以自己的品牌和渠道去销售。
艾萨克森新出版的《史蒂夫•乔布斯传》,多次提到两人的碰撞,每次都是角力和博弈,含沙射影和语带机锋。在乔布斯的最后时日(2011年5月),盖茨去看望乔布斯,两人一起待了三个小时。争斗了一辈子的两位英雄,最终惺惺相惜。在谈话的末尾,盖茨说,“我曾经相信那种开放的、横向的模式会胜出,但是你证明了一体化的、垂直的模式也可以很出色”。乔布斯也承认,“你的模式也成功了”。
不过,盖茨后来对艾萨克森补充说,“一体化的模式之所以成功,是因为有史蒂夫在掌舵。但那并不意味着它将在未来的多个回合中获胜”。显然,在盖茨看来,像乔布斯这样控制多个相关行业和产业链多个环节的人物,恐怕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
盖茨的观点有先例作证。在个人电脑年代,苹果的封闭体系其实是节节败退的,其电脑产品最终退守到5%以下的小众市场。而大众市场则被英特尔和微软把持的wintel联盟所占据(即IBM、戴尔、惠普、Acer、联想等)。但在21世纪的新战场,在芯片进步、无线上网日益成熟等多个条件齐备下,乔布斯凭借神奇的i系产品,实现了王者归来。
今天,封闭集团和兼容联盟仍然两军对垒。前者仍由苹果把握,而后者的领袖,则由微软变成了Google的安卓。鹿死谁手,还有待时日才能揭晓。
乔布斯采用了方方面面的策略来保证苹果体系的封闭,比如供应链管理、专有的iOS操作系统、严格的App Store准入政策、绑定消费者信用卡、特殊的音乐文档格式、专利申请和诉讼等等。放眼今日世界,能够在多个指标上实现控制的玩家,寥寥无几。
亚马逊有这样的潜质,在软硬件方面它稍嫌弱势,但在销售网络、支付习惯和锁定内容源等多个环节,亚马逊已经自成一体。在中国,盛大有着类似的宏愿,试图在电子书的硬件、内容、支付渠道等方面构建一个花园。但这是一个未竟的任务。乔布斯的内力,恐怕不是一两天可以偷学的。
在互联网和云计算的时代,用户或许可以逃脱某一家硬件,或者某一些软件,但他们无法逃脱社交网络。因此,今天的锁入派衣钵,应该递交给新一代英雄手里。乔布斯欣赏的新人扎克伯格,用Facebook圈住了亿万用户,也锁住了众多第三方应用开发者。而腾讯也有着类似的潜质。
苹果的前CEO斯卡利曾总结过乔布斯的11条法则,最后一点即是“系统思维”。“史蒂夫不是一个设计师,而是一个伟大的系统性思想者。这是你从其他公司身上无法看到的。他们往往聚焦在自己的事情上,把其他所有东西都外包。你看看iPod,它的供应链和产品本身的设计一样复杂。在追求完美方面,供应链和用户设计一样,接受了高难度的挑战。”
系统思维,这是一份很难被人继承的乔布斯遗产。
谁能继承乔布斯的“锁入派”衣钵
评论
编辑推荐
18 vi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