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人类以纸币代替金属以来,通胀就取代通缩成为了价格史的主旋律。造成通胀的原因主要有三个:长期的也几乎是最重要的,是货币的发行量;第二个因素是供给,但在工业化高度发达的今天,这种因素更多是通过原材料,而不是终端产品的方式体现出来;最后一个因素是预期。
从时效来说,预期是短期因素,但这种因素也是三种因素中最具有持续性的。货币、供给对通胀产生的影响并不存在相续性,上年的高货币增速只要得到控制,除了刚性的延迟效应以外,并不会对当年的通胀产生额外影响。但通胀预期会延续,上年前的高通胀会导致在同等条件下,民众的通胀预期更容易复燃,致使当年更容易产生通胀。我们将这种现象称为通胀的粘性。
从周三发布的通胀数据来看,通胀得到了一定程度控制,同比和环比增速都有所下滑。从债券市场来看,很明显,市场提前预期到了通胀将会被控制住,故而先利率品种、后信用品种开始了反弹。如果不考虑通胀的粘性,那么很明显,这种预期很完美——通胀正在被控制住,同时经济下滑的趋势明显加速。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基本上可以期待政策放松,而政策的放松会对实体经济带来支撑,从而改善信用环境,支持信用品种收益率下降。
但如果考虑到通胀的粘性,这些预期之间的矛盾就开始体现出来。如果政策如期放松,那么由于仍然处于高位的通胀预期,通胀很可能会快速反弹,利率品种的前景就会看淡;如果决策层考虑到通胀预期可能对当前的市场带来不同于2009年的通胀外生环境,而不如想象般快速放松政策,则即使利率品种可以等待,信用环境的改善也会差强人意。从现在的市场来看,利率品种反弹先于信用品种,就是对这种担忧的一种体现。
警惕通胀“粘性”
评论
29 vi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