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风萧瑟,寒意袭来。
自年初以来,民营企业生存状况堪忧:接连遭遇了严峻的成本高涨、钱荒、用工荒、电荒、油荒……尤其到了6月份,不断传出民企停业或倒闭的消息;而9月以来,关于温州老板“跑路”的消息,让中国民企生存困境愈加备受关注。
据全国工商联调查结果显示,当前民营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小微企业的生存状况,较之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时,更为艰难。
怎么办?
屋漏偏逢连夜雨
中国经济,尽管从整体上看,尚无“滞胀”或“硬着陆”之虞,但对众多民营企业而言,当前之局面,却不啻于“冬天”的即将再临:原材料价格攀高,劳动力成本上升,银根紧缩……内外交困纷至沓来,本就脆弱的民企在经济复苏中还没过上几天好日子,又要面对风刀霜剑的煎熬。
为此,国家发改委原副主任、中国中小企业协会会长李子彬提笔给温家宝总理写信,疾呼“如果不迅速采取坚决的强有力措施,那么到今年年末很可能出现2007年下半年和2008年上半年那时的情况,一批中小企业资金链断裂倒闭”!在今年7月与笔者的对话中,他透露了自己给总理所提六条建议:
一是调整信贷结构,多途径缓解融资困难;二是减轻企业负担,加大财政支持力度;三是落实法律和政策措施,优化企业投资环境;四是完善社会化服务体系,支持中小企业创新和发展转型;五是加强理论研究,扫清发展非公经济的思想障碍;六是加大各地政府对中小企业的引导力度。
时下,不少企业颇感资金周转之难,乃至嗷嗷待哺。即便在号称民间资金“蓄水池”的江浙一带,融资成本依然居高不下,一年期贷款综合融资成本已达12.3%左右,甚至逾15%之高。这无疑叫中小企业有不堪承受之重。
无可否认,企业税负重、融资难等一系列问题由来已久,当前面临“雪上加霜”的景况,由此亦引爆了新一轮民间融资的疯狂。尤其是融资难,虽早已存在、并非新形势下才出现的问题,但今年以来,“屋漏偏逢连夜雨”,随着劳动力成本上升、能源原材料涨价、人民币持续升值、节能减排压力加大等一系列情形的出现,不难想见,在“十二五”期间,融资难问题将面临更为严峻的形势。
追根“融资难”,银行、企业、资本市场各有各的责任。对此,李子彬的政策主张有三:第一,大银行要改善对中小企业的金融服务,要加快发展小银行;第二,要加快发展资本市场,拓宽中小企业直接融资渠道;第三,企业要加强规范管理,具备向银行贷款的条件。
与此同时,近年来,有不少民营企业已丧失了原本依靠市场力量创业的动力,转而去傍政府、傍央企。对于这种现象,又该如何解读?
当前,确实有些民企不愿很辛苦地通过做实业赚钱,而是纷纷投资房地产“挣快钱”。须知,发展实业特别是发展制造业,乃是一个国家的强盛之本。发展制造业最为辛苦,管理复杂,占用资金多,利润却薄,针对制造业缺乏特殊的扶持政策。
殊不知,一个国家倘若忽视实体经济,只发展虚拟经济,无疑会出问题。
以美国为鉴,原本美国实体经济也很强大,后来由于成本竞争,将一部分制造业转移到国外,导致实体经济“空心化”,失业率居高不下。现如今,美国又掉过头搞新一轮工业化,提倡发展新兴战略工业,深知过去虚拟经济搞过了头。
对一国经济大计而言,这不能不说是深刻的教训,也为中国经济敲响了沉重的警钟。
合纵连横正当时
是的,种种迹象皆已表明:中国民营企业之冬,又将来临。
值此时节,让人想起寒号鸟的故事——没有危机意识的寒号鸟,每每等到寒冬临头,方才想到做窝,但显然来不及了。寒号鸟后知后觉,坐以待毙,成为惰者之前鉴。
“冬天”将至,及早“筑窝”,乃是民企图存的不二法则。所谓不进则退,目下正是考验之时。
当是时,尤应看到,困难之中依然潜藏机遇。
尽管经济增速放缓,但发展质量亦在有所提升。随着分配改革的推进,加之民间蕴藏的巨大购买力,内需市场渐渐趋旺。与三年之前相比,中国经济开始有了微妙变化。这何尝不是民企赖以御寒的“棉被”,更是巨大的商机所依。
不妨想想——就连国际金融危机的大风大浪都闯过来了,哪怕日后的凶险再难预料,也应有信心渡过眼前的困顿。
看来,民营企业发展思路,非转不可。
挑战要迎接,机遇须抓住,方式得转变。一方面,更需着眼于国内需求的挖掘,因应市场之变,合理进行产品结构、服务内容的调整,从中低端产品向高端产品和服务迈进;另一方面,凭科技之创新,提高核心竞争力,通过转型升级,藉以消化不断上涨的成本,力求量质并举,不断救赎与超越传统模式。
与此同时,对于相关行业内协作、联盟与合并的可能性,应当积极探索,以图保存阵地。其实低潮之时,往往也是行业整合、获取价值链合理化与规模化的最佳时机。平时做不到或者很难做到的整合联盟或合并,此时变得非常之可能。因而,企业家更需敏锐观察,与同行多多交流,紧抓良机,尝试并体会“合纵连横”。
在三年之前,同样面临金融海啸来袭,美林总裁在危机爆发前不久,就适时将企业卖给了美国银行,从而保证了公司的生存与延续;而雷曼兄弟则不然,它接连两次痛失了类似的机遇,正是因其不切实际地固守,才贻误了整合良机,最后不得不黯然闭幕。
其实,不论是被他人整合,还是整合他人,都须有豁达包容的胸怀。一旦自身难以独存,则可主动投怀送抱,让他人“收编”,亦不失为一种积极且正确之选。恰在此时,企业家的个人面子、权力欲望,通常会对企业、股东乃至整个行业的命运,产生至关重要的影响。(江西日报《赣商》杂志,2011年11月号“专家”专栏,《萧条前夜的防寒之道》)
民营企业,切勿成为“寒号鸟”
评论
14 vi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