照镜奇谈
镜子由来已久,就它的沿革而言,可分为4个阶段。
第一阶段的镜子是石镜。传说,女娲补天收罗到一种黑曜石,经打磨而成为石镜。女娲打磨的石镜当然无从寻找。不过,唐代的《浔阳记》一书记载,在山东就有一座立在悬崖且又明净照人的石镜。此镜可作印证。
从石镜到第二阶段的金属镜,前后历时3000多年。春秋时代的《周礼•考工记》有这么一段记载:“金有六齐,•••••……金锡半谓之鉴、燧之齐。”“鉴”是平面镜,“燧”是用来焦聚日光取火的凹面反身镜。这段话说得明白:用黄铜(“金”)和锡各一半的合金(“齐”),是制作平面镜和聚焦镜的材料。这说明我国早在春秋时代以前,奴隶们就已懂得利用光的反射原理,磨光金属面制作镜子了。
第二阶段的镜子,就材料论,有青铜镜、玑镜、金镜、银华镜;就性能说,有正容的平面镜,有聚光和反射凹凸透光镜。散见于史籍记载的,还有地镜、照心镜、照骨镜等等。我国在这个时期的铸镜术,达到了很高的水准。北宋杰出的自然科学家沈括在他的《梦溪笔谈》里曾经指出,我国古人很早以前就懂得镜面曲率与映象大小的关系,凡是凹面的镜子照出来的人脸就大,凸面的镜子照出来的人脸就小。所以在铸镜子时,就把大镜子做成平的,小镜子做成凸的,总使照出来的脸形与镜子的大小相当。现在汽车上的反光凸镜,拐弯路口所立的凸镜,就是利用这个原理制成的。沈括还谈到有这么一座透光镜,镜背上有铭文,共20字,用此镜接受日光,背面上的花纹和20字都透射在屋壁上,清清楚楚。(关于透光镜的制作方法,我国近代杰出的小说家吴趼人在他的《近十年之怪现状》第十七回作过描述:“先把熟铜做的字画放在模子当中,再把生铜熔化了,倾在模内,登时成了两面镜子,便拿出来细细打磨。此时熟铜字画在镜背后凸了起来,看得见的自不必说,就是在镜面上,也是熟铜嵌在生铜当中了。打磨了两天,便成了极光的两面镜子,拿到太阳底下一照,看那返影,居然字画毕现••••••”透光镜的制作工艺,决不会如此简单,但吴趼人的这段描述,足资参考。)沈括本人还收藏有这么一面古镜,用手按托镜面中心,就会发出象烙龟甲那样的声音。据现代学者考证,这面古镜材料很可能不是纯铜或青铜,而是由其他铜合金经冷作成型制成的。从这面镜子可见我国古代冶金技术的成就。我们的祖先,还利用平面镜反射的原理,在公元前6世纪前就制成了世界上最早的潜望镜。认识凹面镜的聚焦特性,利用凹面镜向日取火,在我国也有悠久的历史。我国古代之所以把凹面镜称为“阳燧”,意思就是利用太阳光来取火的工具,这是太阳能的最初应用。
由于金属的镜子在空气里很快就会变成晦暗,再加上玻璃的问世,有人想到可以用玻璃把金属面盖起来防止它接触空气。这就有了玻璃镜子。从金属镜到第三阶段的玻璃镜,经历了500多年。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镜子是这样制成的:在一块玻璃上放一张锡箔,上面浇上水银。因为水银能溶解锡,利用这样的溶液可以把整块玻璃都涂上均匀的一层金属。不过,制造这样的镜子起码要花整整一个月,而且也很难把镜面涂得平整。
世界上的第一面玻璃镜是威尼斯人发明的。300多年前,威尼斯是世界唯一能制成玻璃镜子的城市。当时,威尼斯人把制造镜子的方法保守秘密,谁要是胆敢把制造镜子的秘密泄露给外国人,就要被处死刑。威尼斯政府还命令所有的玻璃工厂都要搬到一个名叫姆拉诺的孤岛上去,外国人不准到那里去。姆拉诺岛上的熟练工匠在威尼斯共和国里受到极大的尊敬。玻璃工匠称号的光荣一点也不比贵族称号逊色。后来,法国大臣柯尔柏通过法国驻威尼斯大使收买了8个玻璃工匠逃到巴黎设厂造镜。尽管威尼斯驻巴黎大使后来终于找到了8名逃亡者,并送给他们大量的金钱,当面许愿只要他们愿意返回本国决不治他们的罪。可是巴黎更加优惠的薪酬早已使他们把那条要处死他们的法律忘得干干净净了。他们一点也不愿意离开巴黎。从此,法国人掌握了制造玻璃和玻璃镜子的全部秘密。不久,在凡尔赛、枫丹白露、卢浮这些宫殿里,开始出现了法国制造的镜子。制造玻璃镜子的方法从此开始在世界流行。
近年来,世界上又研制了轻便、防震、不藏水气的塑料镜,这是镜子的第四代。
古往今来,镜子有许多妙用佳话和轶事趣闻。
唐朝的冯履谦,升任河北尉官后,有个叫张怀德的人,特送一面装饰考究的铜镜道贺,冯履谦却拒不领情。他转告张怀德:“清水照底,明镜照心,余之效官,心同于此。”表示他当官要象清水般明洁,象明镜般光明磊落。
《烈女传》记载有一个叫梁高行的寡妇,样子长得漂亮,为了不至于一女嫁二夫,竟拿镜子把自己的鼻子割掉,成为封建礼教的牺牲品。
在我国古代,很多室名别号都是用“镜”字命名,如:镜山庵、镜心楼、镜古堂、镜池阁、镜珠窗、镜雪亭、镜湖轩、镜心石屋、镜虹吟室、镜碧山房、镜斋义人、镜湖逸士、镜田志人等等。由此可见古人对镜子的热爱。
我国古代还有不少咏镜诗,或直抒胸臆,或托物寄情。梁简文帝赞叹镜子:“金精石英,冰辉沼清。”“云开月见,水净珠明。”庚信也称赞镜子:“光如一片水,影照两边人。”高爽的咏镜诗写道:“初上凤凰墀,此镜照蛾眉。言照长相守,不照长相思。虚心会不采,贞明空自欺。无言此故物,更曾对新期。”朱超道的咏镜诗更是直截了当地道出了一位少妇的满腹怨恨:“唯余心里恨,影中恒不知。”
照镜奇谈
评论
10 vi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