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民银行16日发布的《2011年第三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表示,下一阶段继续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更加注重政策的针对性、灵活性和前瞻性,根据经济形势的变化,适时适度进行预调微调。把货币信贷和流动性管理的总量调节与强化宏观审慎管理结合起来,并根据金融机构稳健经营状况和信贷政策执行情况对有关参数进行适度调整。
人们注意到,在这份重要的政策声明中,许多政策口径发生了较大转变,“适时适度进行预调微调”如期加入,而“把稳定物价总水平作为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这一提法则淡出,并首次提出“加强系统性风险防范”。很显然,之所以央行发出适时适度预调微调货币政策的信号,政策制定的主要是依据CPI的起落和经济增速放缓为着眼点的。去年以来,由于CPI指数的不断攀升,我国的货币政策也开始趋紧,并随着物价形势的日益严峻而不断加码。目前在物价涨幅出现回落之际,提出放松紧缩政策似乎也符合这种思维的逻辑。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10月CPI同比上涨5.5%,增幅回落明显,但依然在警戒线之上。多数经济学家预计,通胀下行态势已确定,CPI将继续降低。不过,也有专家认为,CPI的暂时回落,虽然释放了通胀压力,但实际上并没有解决通胀的根源。事实上通胀的根源是全球流动性的泛滥,这个问题尚未解决。目前全球都在救市、都在放水,实体经济可以吸收货币,而货币又在超发,世界经济低迷无法引导资金进入实体部门,肯定会造成通胀。欧债问题现在越演越烈,在欧洲经济持续恶化的预期下,各国释放流动性的风险在逐步加大,导致大宗商品价格又开始抬头,美国原油期货价格回到每桶102美元上方,预计农产品价格在低位反弹,输入型通货膨胀仍须谨防。这种情况下,今后通胀的反弹风险依然很大。想想中国4万亿出台之后,全球大宗商品市场的狂欢吧!
我们可以看到,近段时间以来对物价影响最大的就是食品价格的变动。数据显示,10月份我国的CPI为5.5%,可食品类价格却同比上涨了11.9%,影响价格总水平上涨约3.62个百分点。毫无疑问,食品价格近期以来的回落甚至暴跌,又会引发未来CPI的迅速下降。因此,以不完善的CPI指标体系作为宏观政策制定的主要依据,很可能导致政策本身的不稳定性,也会对经济形势发生误判。目前CPI虽然开始下行,但投资的增幅依然高企,地方政府的经济发展目标依然十分宏大。简单地以CPI作为判断标准,在调控成果并不稳固的情况下贸然放松宏观政策,极有可能使前期成果毁于一旦。
另外,中国房地产调控仍然在按部就班地进行,尽管在宏观调控及其他政策的作用下,一线城市房价已经有所松动,但如果此时放松信贷闸门,必将导致房价重新上涨。因为中国货币政策的每一次转向,主要刺激的是投资,不可能进入实体经济,也不可能全面提升内需。如果“一条道走到黑迎来的就是恶性通胀与房地产泡沫崩溃”。
相关数据也显示,10月末信贷突击增长,显示货币政策预调微调已开始。目前这次调控,是中国促进内需与调整经济结构的千载难逢的机会,是中国改变投资与出口主导经济转向投资与内需主导经济必过的一关,只能前行不能后退。如果此时货币政策转向,若有不慎,将使此前的调控努力前功尽弃。因此,在此关键节点,决策层虽然提出“预调微调”政策,但必须指出的是,继续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是“微调”的前提;加大对结构调整特别是农业、小企业的信贷支持是“微调”的前提;运用多种手段鼓励资金进入实体经济,促进经济的健康发展,是“”微调”的前提。因为在中国,过早的放松货币政策,物价反弹和房价上涨的可能性很大。因此,未来,中国宏观调控政策微调的必要性已经开始出现。当下,政府应该在不放松控制通胀的同时,采用适度的力量给失血过多的实体经济输血,也要继续推进税改,避免企业出现重复性交税的问题,纠正企业税收不合理的现象,降低实业的生产成本,促进实体经济健康发展。
货币政策“预调微调”,一定要谨慎、再谨慎!
评论
18 vi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