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品牌发力正当时


       据商务部昨晚透露最新消息:通报1-10月我国商务工作运行情况。商务部新闻发言人沈丹阳在发布会上表示,今年以来,中国外贸顺差确实不断缩小,1-10月顺差额仅有1240亿美元,比去年同期下降15.4%。除美国限制高科技商品出口中国,无法形成贸易平衡之外,其他国家与中国的贸易顺差基本上实现了贸易平衡。

        透过以上的信息,中国过去经济发展模式靠投资,消费、出口三驾马车拉动,特别是过度依赖出口的经济发展模式必将转向三驾马车平衡发展的模式。这一分水岭催生中国从供方市场向需方市场的转变。中国市场是世界市场新生重要力量与消费风向标,在可以预计的将来,在中国市场上响当当的品牌就能水到渠成成为世界级品牌。因而,中国品牌发力正当时,依据有如下两方面的原因:

一、品牌力量:

        品牌力是由市场需求及企业的运营能力两大因素来打造的。没有生猛的市场消费能力,品牌是无从谈起,只有超强的企业运营能力而没有消费能力拉动,品牌也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两者缺一不可,相生相随。改革开放30多年,国内很多品牌在国内风生水起,畅销无限,却难以出口,更得不到国际社会对品牌的认可,最根本的原因就在于企业只是充分利用了国内市场需求潜力巨大的因素,而企业运营能力与外企相比存在较大的差距及品牌制定权在西方发达国家的手中。加上中国整个消费市场占全球的份额并不高,构成不了世界重要消费市场,无法引起更高的重视。这三大不利因素,使买方市场始终处于强势的博弈地位,中国品牌国际化只是镜中月,水中花。

        发端于08年世界金融危机改变了世界消费市场的格局,同时也改变了中国品牌的命运。欧美,日本等西方经济发达国家产业结构长期不平衡,积重难返,在世界经济格局平稳的时代,掩盖了其自身的不足,当面临发展中国家经济的坚强发展,全球蛋糕重新划分时,其竞争力必然出现拐点,竞争力不足导致经济恶化,经济恶化使消费能力下挫,消费市场萎靡不振。可以预计在未来相当长的时间内调整其国内产业结构将面临严峻考验,其买方市场地位不保。而中国消费市场在拉内需的政策带动下,将改革开放经以来不重视内需市场的课进行恶补(也是没办法中的办法),内需车轮开始滚动。放眼全球,“众来皆醉,我独醒”,中国经济发展一枝独秀,将成为全球消费市场的重要生力军,独霸买方地位头把交椅。供需双方的时势易位,让中国消费市场拥有更多的品牌话语权及成为全球消费引荐。中国品牌获得前所未有的成长机遇期,中国品牌发力正当时。

二、供需关系:

         中国改革开放30多年的历程,靠人力资源低成本及地大物博的自然资源发展起来,再丰富的自然资源也经不起30多年掘地三尺的挖掘。国内自然资源将消耗殆尽,根本无法持续支撑企业出口的大肆挥霍,自然资源只能从国外进口,成本徒增,进出口都需要附加的运输费用,加上贸易壁垒的成本,成本高筑,企业如果不能转型升级就难以消化如此之高的原材料成本,只靠无品牌(中性包装)或OEM出口的企业必然是无路可走,企业要生存必须要提高产品附加值及品牌力的大力建设。

        中国内需14亿人形成的巨大消费市场也需要满足,强劲的经济发展,带动国内强劲的消费增长,其增长速度远胜于欧美等发达国家,企业在趋利避害的引导下必然是在满足国内消费需求的基础上再转向外贸出口(这类消费形态如出日本一辙,优等品留在国内,次等品再出口)。国内自然资源的枯竭,使企业更懂得珍惜资源,出口壁垒的高设,企业必然放弃低附加值,能闯过重重资质要求与贸易壁垒的产品并不简单,能过关即是品牌。

         几乎所有产品必须经过进口然后转出口(内销除外),供应链的根本性变化,使得中国企业从过去卖方市场地位变成首先是买方,然后才是卖方的转变,相对博弈议价能力提高了,供需地位的转变,使企业可以与国外原材料供应商结成联盟,甚至可以实行“霸王条款”将商品返销回原材料供应地,强制性将品牌打入当地,提高品牌的影响力。企业的运营能力说白了就是企业手中的牌及讨价还价能力,中国之前缺乏世界知名品牌还不如说是缺乏对国外客户手中无牌。

        最近新闻披露中国电信与中国联通通过价格的垄断,山东某制药企业通过对上游原材料供应企业价格的操控,将主要竞争对手逼入倒闭的现实,品牌的建立很多时候是靠借势与造势来成就的,并不是所有品牌建设都按教科书式的路径发展的。目前,中国企业在国家力量的势能带动下,必然能井喷状加以发展。中国企业必须要抓住这一难得机会,品牌发力正当时,大力加强品牌力的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