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型人才”解析


柴福洪
 
应用型人才,就是把成熟的技术和理论应用到实际的生产、生活中的技能型人才。社会对人才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分类,从生产或工作活动的目的来分析,现代社会的人才可分为学术型、工程型、技术型和技能型四类。
 
按照联合国教科文组织1997年颁布的世界教育分类标准,与普通高等教育培养学术型、工程型人才相对应,高等职业教育(包括目前一般普通本科高校中的工、农、医、法、管、师范等应用学科的本科教育)培养高等技术应用型、技能应用型人才。
 
所谓应用型人才,是指能将专业知识和技能应用于所从事的专业社会实践的一种专门的人才类型,是熟练掌握社会生产或社会活动一线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主要从事一线生产的技术或专业人才,其具体内涵是随着高等教育历史的发展而不断发展变化的。
 
应用型人才不单指目前的高职教育培养的人才,也包括研究生教育中的应用学科培养的人才。
 
以美国硕士研究生教育为例,大体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从1859年至1900年,硕士生教育主要是培养学术型人才,以满足大学的师资需求为目标;第二阶段从20世纪初至二战前期,硕士生教育的目标向多样化发展,授予的学位逐渐分化为博士前的过渡性学位、职业学位和终结学位;第三阶段从二战后至上世纪60年代末,硕士研究生规模迅速扩张,硕士学位授予数由1960年的8万猛增到1970年的20.8万。其中职业学位的发展最为迅速,职业学位的种类进入了多样化阶段,逐渐成为硕士生教育的支柱;第四阶段从20世纪70年代至今,硕士生教育进入转型阶段,美国对传统的硕士生教育理念提出巨大挑战——在规模进一步拓展的同时,多样化和专业化的特点更加鲜明,这一阶段的硕士生教育表现了三个特点:(1)职业学位特点。1980年以来,超过4/5的硕士学位是在工程、教育、护理、商业等职业领域授予;(2)在职学习特点。约半数的硕士学位获得者年龄在30岁以上,近2/3是在职学习;(3)重视实践教育特点。硕士生教育越来越强调专业实践,行业专家广泛参与人才培养。
 
与美国硕士研究生教育发展相对应,20世纪80年代初,我国研究生教育刚刚恢复,博士生教育还很薄弱,硕士生教育以培养学术型人才为目标,以缓解教学和科研高层次人才的短缺状况;从20世纪90年代至本世纪初,我国研究生教育规模经历了跨越式发展,博士生招生规模由1998年的1.5万人增至2011年的6.08万人;硕士生招生规模由1998年的5.5万人增至2011年49.5万人。其中,学术型34.7万人,比去年减少1.4万,减幅3.9%;专业学位14.8万人,比2010年增加3.7万人,增幅33.3%。我国开始对传统硕士生教育进行反思和改革,硕士生教育由单一的学术型学位向学术型研究生减少,大幅增加专业学位研究生招生人数,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进入加快发展阶段。
 
现在的主要问题是,大量的普通本科高校向培养应用型人才转轨还没有全面正式进行,认识还不够统一,行动的速度太慢,绝大多数大学毕业生学非所用的的状况仍在继续。
 
普通本科高校培养的应用型人才属技术型,高职培养的应用型人才属技能型。
 
技术型人才是指掌握和应用技术手段为社会谋取直接利益的人才,由于技术型人才的任务是为社会谋取直接利益,因而,他们常处于工作现场或生产一线工作。在人类社会劳动的链环中,他们处于工程型人才和技能型人才之间。所以国外也有称之为中间人才(Middle Man)。
 
技术型人才将工程型人才的劳动成果――设计、规划决策(如产品设计、产销决策、城市规划、经济发展规划、农田水利设计、园林设计、旅游开发规划等)通过自已的劳动转化为物质形态(产品、工程等)或对社会有关方面(城市发展、旅游开发、经济发展、社会治安等)产生具体作用。
 
他们与工程型人才的工作紧密连接。工程型人才的任务是将工程原理转化为产品图纸或发展规划。技术型人才与技能型人才协同将完成了的设计、规划等转化为物质形态或具体运作,这就是技术型人才的工作任务和社会功能。在实现自己社会功能的过程中,技术型人才又必须与以体力劳动为主要特征的技能型人才合作,并指导其工作。技术型人才和技能型人才处于人类社会劳动链环的终端,他们一个是工程师、设计员,一个是技术员或高技术工人(在建筑行业技术员称为项目技术管理员)。他们都是社会财富的直接创造者,是社会总体运转中,最直接又最积极的因素。
 
技能型人才(技术员或高技术工人)是一种智能型的操作人才,因此也需具备一定的学术(理论)能力和基础学科课程知识,但这种能力和知识的要求远不如学术型、工程型、技术型人才高,而更强调理论在实践中的应用,这方面的知识满足工作过程的“必需、够用”即可。与技术型人才相比,需具有更宽泛而不是更专深的专门知识,综合运用各种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比技术应用型人才应更强。同时,由于技能型人才所从事的生产现场的劳动常常是协同工作的群体活动,因而在人际关系能力、组织好群体的能力、交流能力等关键能力方面也有很高的要求。社会对这类人才的需求量很大,主要由高等职业教育(大专)来培养。
 
与其他应用型人才比较,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主要有以下特点:
 
一是这种人才的知识结构是围绕生产一线的实际需要加以设计的,在课程设置和教材建设等基本工作环节上,特别强调基础、成熟和适用的知识,而相对忽略对学科体系的强烈追求和对前沿性未知领域的高度关注。
 
二是技能型人才的能力体系是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的实际需要为核心目标,在能力培养中特别突出对基本知识的熟练掌握和灵活应用,比较而言,对于科研开发能力就没有了更高的要求。
 
三是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过程更强调与一线生产实践的结合,更加重视实践性教学,甚至实行“教、学、做一体化”,在做中学、学中做。在办学模式上实行“校企合作”模式,教学模式上实行“工学结合”,在课程设置上,实行“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教学和基于工作过程的模块、项目教学,强化动手能力培养。将具体操作做为学生贯通有关专业知识和集合有关专业技能的重要教学内容,而对于研究型人才培养模式中特别重视的毕业设计与学位论文,一般就不会有过高的要求。
 
应用型人才主要是应用知识而非科学发现和创造新知识,但并不排斥在实践过程解决实际问题的创造、发明与发现。社会对这种人才有着广泛的需求,在社会工业化与信息化的过程中,对这种人才的需求占有较大比重,应该是大众化高等教育必须重视的人才培养模式,也正是这种巨大的人才需求,为普通本科层次的高等教育改革和高等职业技术院校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20111119
                           
作者简介
柴福洪,男, (19575--),湖北蕲春人,经济学硕士,黄冈职院教授,高职教育研究所研究员。
研究方向:高职教育、公共经济。
E---mail [email protected].
联系方式:QQ303272660 传真:0713-8345265
    址:湖北省黄冈市黄州区南湖桃园街109邮编:438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