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设计专业应当培养什么样的人


 

工业设计在我国是个新专业,1982年以后才在国内建立,西安交通大学于1999年才建立工业设计专业并开始招生。到2000年大约有一百所学校有此专业(到2005年仅工科院校就有230所学校设立工业设计专业)。我国工厂企业生存发展需要大量的工业设计师,但是经过调研发现,该专业毕业生大部分改行,有的在企业当美工,大部分转搞图文设计,甚至有些学校系主任说,他们的毕业生“全军覆没”。问题出在什么地方?业内许多教师认为企业不很了解此专业。但是,如果培养的人能够为工厂企业设计新产品,人家为什么不用?我们认为主要问题来自教学思想、教学计划、教课方法和教师水平。为此,我们对工业设计专业进行了较大的改革,重新定位了主导思想,提出面向我国现代化企业工厂需要、面向WTO的挑战、面向未来可持续发展,“高起点、高水平、高效率”培养有真本事的工业设计师,根据这种主导思想重新制订了新的“工业设计专业教学计划”,制定了相应的大纲,并对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进行相应改革。下面分析一下国内工业设计教育存在的三个主要问题及尝试的解决办法。

第一、工业设计专业的基础是什么?要培养什么样的人?

这个问题至今国内许多学校没有解决,在2000年9月召开的全国学会会议上,这个问题仍然是主题。由于目的不清,有些学校年年改教学大纲,各学校工业设计职业的课程设置缺乏专业目的。我们原来的教学计划是参考外校的,其中只有一门专业基础课《人机学》,产品设计核心课程只有《产品设计与开发》,与产品设计相关的课程也只有《设计素描》、《计算机辅助造型设计》、《模型设计与制作》,上述五门课程学时加起来总共232学时,比英语(256学时)一门课的学时数还少。进一步看,公共课和数理工基础课又占了总学时的一半。这样,工业设计专业的课程总共约2年教学时间,如果采用传统教学方式,学不到设计思想,不了解设计过程,缺乏设计经验,这样培养的人在专业水平方面可能还比不上国外专科。

 

工业设计不是传统的美术专业的延伸,而是个独立的学科,有自己的完整的体系,它的主要目的是针对工业化以来的“以机器为本”和“以无限享受”为目的的弊病和缺陷,提出“以人为本”和“以自然为本”的技术哲学观,探索人与物的关系,规划设计未来的工作概念、生活概念、交通概念、能源概念,在这种长远规划的考虑下设计各种具体产品和环境。从这个意义上,很容易就明白工业设计不是美术专业,靠绘画是设计不出新产品的。它也不是机械工程的下属专业,不是简单应用现有机械。

 

本专业的最终目的应当是培养具有专业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的工业设计师,通俗说,培养有职业本事的能干人。“能干”意味着:他们应当熟悉大量工业产品,具有较丰富的设计经验,具有创新意识和超前的设计思想,能够群体合作,能够给企业设计大量新产品。

 

国内许多学校把“设计”变成了“美术绘画”,严重脱离专业目的,脱离工业产品,脱离创新,脱离工业制造工艺。这个问题困扰了许多学校,美术类与工程类长年争论不休,培养的许多学生对工程技术不感兴趣,以个人为中心,脱离工厂实际,夸夸其谈,不愿意与工程师配合。“绘画”过程与“设计”过程的思维方式根本不同,设计思维必须以创新工业产品为主导意识,以工业制造技术、材料、结构为背景知识,同时具备专业思维和行为方式。而许多学校却把“造型”理解成“绘画”,“把圆的变成方的”、“把方的变成扁的”。国内有些产品素描课程沿用了欧洲一百年前、苏联五十年前的美术教学思想和内容,绘画脱离实际、脱离设计,例如画石膏象,并把这种教学体系带到工业设计专业,对工业设计专业定位、教学计划、教学思想干扰很大。这种教学思想就连国外美术专业也抛弃了。

 

我们的新教学大纲首先明确了专业目的和专业基础,除了制定了工程技术课程外,还设立了五大专业基础:人机学、设计心理学、设计符号学、工业社会学、技术哲学、和设计美学。当前,国内只有我们学校全部开齐了这五大专业基础课。没有专业基础,就不能称为大学,而只能称为中专或大专。我们还设置了以下专业设计课程。《造型1》:学习表达基本方法,设计日常用品。《造型2》:设计照相机、随身听等小型产品。《设计符号学》:学习符号表达方法,设计图文。《产品设计1》:设计家电。《产品设计2》:医疗器械和无障碍设计、工具与机器的人机界面等。《产品设计3》:设计计算机人机界面和信息界面。这样,每学期都有设计课程,涵盖了几乎各类工业产品的设计,其总学时达到384。同时,减少了其它无关的课程235学时。这样使学生能够较广泛认识各类工业产品的设计,从中发现自己的兴趣和能力。

 

每个教师的专业兴趣和知识是很有限的,如果按照教师的知识能力去严格控制专业方向和学生,就可能限制了学生的发展,压抑了他们的主动性和创新能力,也可能使专业逐渐老化。学生上大学是他一生中的一个阶段,他们学习是为了选择今后一生的生存和发展方式,学校应当给他们提供这样的学习环境充分发展他们的专业兴趣,这样对国家对本人都有利。当他们发现学的东西对今后有用,就会主动学习。发现专业兴趣是主动学习的心理基础,各人的兴趣不完全一样,鼓励学生发现兴趣并发展下去,以主动精神选择自己未来发展方向,有利于培养多种人才,有利于专业的不断更新发展,也能够促进教师提高发展。基于这些考虑,我们加强了专业选修课,目前开设了16门专业选修课,共构成四个专业设计方向:第一,室内设计方向:包括课程建筑设计评论、室内设计、家具设计;第二,企业文化设计方向:企业形象设计、多媒体、字体与版面设计、印刷工艺;第三,机电产品设计方向:工业产品评论、模具设计、机电产品设计;第四,网络技术与网页设计。以后将进一步增加选修课,并逐步过度到全部选修课制。

 

第二、人的教育是首要目的。

由古到今,任何形式的国家教育体系都把人的培养作为第一目标,使学生接受该社会的核心价值观、道德、和行为准则,这一过程叫教育的社会化作用。我国当前进行大规模工业经济建设,面临从农业文化向工业文化的转变过程,价值观、道德、和行为准则不可能脱离传统,但更需要开拓适应现代社会的文化。它与传统方式有有较大区别。最重要的区别是,从传统的以稳定为核心的价值观,转向保持稳定前提下以发展为核心价值;人们依赖家庭生活,但是生存和发展更依赖社会。在保持家庭价值的前提下,需要大力培养对社会、群体和职业的责任感,培养公共社会的群体行为方式。当前许多学生在这方面比较欠缺,有的学生说:“父母对我的要求是学习好,只要学习好,任何事情都不必干。”一个班中三分之二的学生不干家务活,也就是说,十分缺乏家庭责任感,不孝顺父母;相当一部分学生不关心群体事务,缺乏社会群体责任感,这样的人不适应工业设计职业行为方式;有些学生不能与他人友好生活讨论合作,在群体中以个人为中心,造成不团结,这些反映出缺乏群体行为方式;有的学生较懒,厌恶劳动,十分抵触学校组织的打扫公共环境的卫生劳动,甚至说“这是欺压廉价劳动力”。懒惰、缺乏职业责任感、和个体行为方式严重阻碍我国经济发展,对社会和企业带来很多弊病,这必须成为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首先要把学生教育成为善良有爱心的人,从而使他们能够自己判断如何去做正确的事情,而不做错误的事情。为此目的,我们设置了12个专业实践学分,把人的教育同设计实践结合起来,职业价值观、群体道德、群体行为方式考核占百分之五十,其次要求每人在业余和假期时间自己独立进行各种实践,并完成计课题,这样可以获得一个学分。换句话,群体道德不好,或不能在群体中交流合作,就可能失去一个学分。为了使学生能够学会这些要求,我们还为学生提供了一些实践环境,例如让学生一起参加新专业建设,安装桌子和椅子,打扫环境卫生;与企业合作组织了大学生工业设计比赛,组织学生进行市场、设计调研的讨论会。经过一个月时间,学生的精神状态就有了较明显的变化。学习气氛明显改善,他们能够相互合作进行设计工作了,学生的专业思想一下活跃起来,全班在一起很热烈地讨论家电的设计课题,迸发出许多设计思想。有一天晚上,学生离开专业教室时无法锁门,一名学生主动在教室守护了一夜。在教师带领下,他们连续两周打扫教室、环境、和厕所的卫生,跪在地上铲污垢,把玻璃、墙面和地面上沉积多年的油漆统统刮干净。如今他们能够经常保持教室和环境清洁,头疼多年的厕所卫生也得到改善。从中,他们学会勤劳,体会到了社会、群体、和职业责任感。这是他们的人生基础,也是我们工业设计职业的行为基础。具备善良和爱心的人文素质,他们将来才能够为大多数人进行规划和设计,才能够关心农村、基层、边远、山区、工矿阶层人民的需要。

 

第三、设计活动与社会实践结合。

听课是学习,但是很多东西只在课堂上学不到。例如,设计市场调查问卷需要有丰富的社会和心理经验;设计具体产品,例如电冰箱、电视机、空调等产品,需要有专业化的产品知识和前沿设计思想,并了解大量的市场信息。学生缺乏这种知识,教师也比较欠缺经验。其它学校在设计这类产品时,往往“大放羊”,或“纸上谈兵”,或“闭门造车”,这样学生教师都很难进入真实职业状态。于是教师逐渐转向务虚,只搞理论,只讲原理,只讲从书本上得到的国外图片,这就是工厂企业对当前工业设计职业教师的印象,在一次全国工业设计专业会议上,深圳设计师说:“不论你们是教授还是博士,统统不会设计”。事实上,高校工业设计专业的教师中真正能够从事产品设计的人的确不多。对工业设计教学来说,真实设计经验的确很重要,如果教师没有从事过设计,就无法讲设计,这样培养的学生往往同教师一样,这也正是当前工厂企业不愿意要工业设计专业毕业生的重要原因之一。为了解决这种问题,必须从事真实设计课题,我们组织教师学生参加企业和国外的设计比赛,举办各类专题讲座和专题讨论。今年暑假,为99级学生举办了四次讲座,请TCL公司工程师和营销人员介绍家电产品的原理结构、发展以及市场,请外校人士介绍市场和用户心理调查问卷的设计。另外还组织99级学生进行了三次讨论,并由学生自己主持讨论,这样才真正进入设计状态。讨论后,教师和学生都明白了真实设计经验在课堂上是很难学到的,只靠个人天才和努力是不够的,必须与社会结合,必须从事真实设计。

 

除了上面分析的问题外,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是又一个重要方面。我们将在另一篇文章中分析这方面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