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撤点并校”的再思考


 

“撤点并校”的再思考

 

20111119日央视《新闻周刊》关注“沉重的校车”说道:“家称,据不完全统计,最近一年来,因为校车问题总的伤亡事故,总量要超过我们国家报道的黑煤窑的矿工的死亡数量。我们该给孩子提供怎样的安全成长环境?”

其实前几天我已经直言不讳的说到这个问题了。

我觉得,中国农村,尤其是西部农村根本不具备用车接送孩子上学的条件,“撤点并校”最终暴露出大问题了。有专家喜欢拿美国说话,说人家美国校车如何如何?据我所知国外校车装备精良,即使出于安全考虑,但这些校车绝大部分不是用于接送孩子上学,而是用于组织学生出外活动。就近入学还是被普遍认可和采用的。

于是就必然会再一次说到撤点并校”的问题。关于这个问题最先来自于国务院2001年《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决定是这样说的:“因地制宜调整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布局。按照小学就近入学、初中相对集中、优化教育资源配置的原则,合理规划和调整学校布局。农村小学和教学点要在方便学生就近入学的前提下适当合并,在交通不便的地区仍需保留必要的教学点,防止因布局调整造成学生辍学。学校布局调整要与危房改造、规范学制、城镇化发展、移民搬迁等统筹规划。调整后的校舍等资产要保证用于发展教育事业。在有需要又有条件的地方,可举办寄宿制学校。”

2009年教育部《关于当前加强中小学管理规范办学行为的指导意见》中说:“合理规划学校布局,避免简单撤点并校。各地要按照国家规定的基本办学要求,统筹城乡学校建设和改造规划。在优先方便学生就近入学、不加重农民负担的前提下,根据学龄人口变化,合理布局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因地制宜地科学配置教育资源。撤点并校要十分慎重,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防止‘一刀切’和‘一哄而起’。采取有效措施,认真解决城镇化以及学校布局调整过程中出现的大班额现象和农村校舍闲置等问题。”

国务院强调“小学就近入学、初中相对集中”,教育部强调:“撤点并校“要十分慎重,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防止‘一刀切’和‘一哄而起’”。

实际上是“一刀切”和“一哄而起”。并造成农村的孩子上学就要有校车,校车是五花八门,三轮车,拖拉机也比比皆是。所以前几天我发言说:《排查“校车”安全能杜绝校车事故吗?》教育部排查确实解决不了根本问题,即便再撤掉几个县长也不能解决这个问题。

“一刀切”和“一哄而起”的撤点并校”的后患不仅仅是安全,对农民孩子接受教育是不公平的,最先被披露的是这些年农村的孩子进大学越来越难,真实的情况教育不公平,这和“撤点并校”关系相当大。

我曾经在《西部农村撤点并校”的思考》(刊登《生活教育》2010年第一期)中说到:“西部农村教育资源的优化首先应该从教育规律角度着眼规划实施,进行资源整合,特别是从教育公平的角度出发,均衡教育资源,这是积极的,因此也会成功的;反之,如果是从经济投资角度考虑,也不能回避乡镇拮据财政,仅仅从经济投资效益去规划和考虑这个问题,我觉得效果都不会很好;现在东西部的基础教育差距越来越大,特别是西部地区农村‘撤点并校’受人诟病就是由于最初的指导思想基本是从经济投资效益角度考虑的。”

文章中我特别强调:“‘一师一校’以及村校在许多地方还有存在的必要,因为这里人口稀少,生源不足,硬要撤并就不合理了,复式制学校也就有了存在的必要。复式制学校对老师的要求更高,按照绩效原则,这些教师应当获得更高的工资,因此教育投入必然会加大。”

我认为西部农村的教育的成本越是偏僻越是贫困的地方就越应该加大,这才符合教育公平的原则。

现在看出来了,这种撤点并校不仅是教育公平上会出问题,学生安全也有隐患。如果教育总是由经济学家从“效益成本”去诠释,中国教育的公平中的问题只会越来越多。

二〇一一年十一月二十日星期日